《蘋果日報》創立於 1995 年,曾是香港其中一份最暢銷的中文報紙。2021 年,多名高層因政治原因被捕,香港政府以《港區國安法》凍結報館資金,迫使《蘋果日報》於 6 月 24 日凌晨停止營運。
《果靈》一名,由唐君毅先生的「花果飄零,靈根自植」演變而來。
「果」是傳統中華文化,也是《蘋果日報》,更可以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價值。
昔日,先賢守護著傳統文化,靈根植於香港。如今,香港人的本土文化、抗爭精神隨政府打壓、疫情、移民潮被迫飄零。
「靈」希望提醒香港人,我們並非失根的花果,我們的靈可以在每一個地方紮根,亦應該在每一顆心裏面生根發芽。
《蘋果》雖死,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株小小的蘋果苗。
「文庫」(bibliothèque)一詞最早源於 19 世紀法國出版家路易·哈謝特,原指將不同的作品集合於一個標題下,並由一家出版社刊發。日本在明治時期後開始印刷袖珍尺寸的經典名著,引起多次文庫風潮。昭和以後,「文庫」(Bunko)成了廉價、便攜的小型普及讀物代名詞。
《聞庫》圖標中的一抹綠,是新聞自由燒不盡的生命力。如今,常見於報紙攤檔、茶樓食肆、巴士地鐵的香港報紙一份份消失。《聞庫》團隊以便攜的線上形式,打造保留香港新聞的資料庫。在面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逐步縮窄的今天,避免香港的一部分重要歷史隨著《蘋果日報》的消失而被抹去。
一群希望保留香港歷史的香港人。
壹傳媒已被多次抄家,國安處一早已經搜集報章證據,我們不想再自設紅線,打一步退一步。
《聞庫》團隊與任何新聞媒體並無任何關係,所有內容版權仍歸版權持有者所有。如有相關人士、前員工或文章作者希望下架部分或全部內容,請電郵聯絡我們,團隊定必配合。
原文作者的電郵已經著手移除,不過移除文中的作者姓名有一定難度,此項工作已經排程,敬請等候。
不擔心 ⋯⋯ 當然是假的。所以我們會保持匿名,亦不會接受任何捐款。
詳細技術架構已在GitHub公開,有興趣者可自行瀏覽。
現有文章資源(合計 2,375,868 篇)已全數上傳,並已上傳超過 3,046,000 張圖片,部分報導可能有未能讀取配圖的情況,之後會逐步補回。
未來將公開全部數據,敬請垂注。我們開放源代碼(open source)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假如《聞庫》因不可控因素被關閉,尚有一絲復活的希望。
團隊早有計劃加入搜尋功能,不過自建伺服器所費不菲,亦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因此我們選擇使用 Google 索引服務,正待 Google 完成索引。
雖然我們不願看到更多新聞工作者被滅聲,但若有需要,在衡量有關內容的價值和團隊承擔能力後,將會持續更新。
不可!!!這種做法會令我們的伺服器產生負荷,內容供應商亦可能封鎖你。
《聞庫》團隊將公開整理好的數據,備份師請不要輕舉妄動。
為保障團隊成員安全,我們暫時不會招募開發者。有興趣幫忙的朋友,所有源代碼(source code)已經上傳GitHub。
《聞庫》團隊不為牟利,網站沒有任何廣告,點擊率不會帶來任何收入。
團隊暫時可以自行承擔支出,有問題會自己解決。
請電郵到 [email protected]。
This software is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 in GitHub. Logo the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CC BY-NC-SA 4.0). Next Digital Ltd. maintain the copyright of all the content of Apply Daily. Best Pencil (Hong Kong) Ltd. maintain the copyright of all the content of Stand News. For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us at [email protected].
本軟件在 MIT 許可證下發佈在GitHub,而本網站上的徽標根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CC BY-NC-SA 4.0)分享。「壹傳媒有限公司」保留《蘋果日報》所有內容的版權。「立場新聞信託」保留《立場新聞》所有內容的版權。如有查詢,請聯絡我們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