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細胞核染色體端粒功能
揭衰老癌病奧秘 三傑奪醫學獎

蘋果日報 2009/10/06 00:00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昨天(周一)由醫學獎揭開序幕。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宣佈,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布萊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紹斯塔克(JackSzostak)和格雷德(CarolW.Greider)奪得,表彰他們發現端粒(telomeres)和端粒酶(telomerase)如何保護染色體,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病的奧秘。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指,三名科學家的發現,「解決了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如何進行完整複製,如何獲得保護免於退化」,箇中奧秘正在於端粒和端粒酶上。
端粒長代表細胞保持青春
人類是靠細胞分裂,以新陳代謝方式成長,若細胞受損,就會衰老。細胞核內的主要物質,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組成、呈線狀的染色體。1930年代,科學家馬勒(HermannMuller)觀測到染色體末端有一個像帽狀的特殊結構,稱為端粒,但不知其功用。
端粒功用之謎,最終由布萊克本破解。這位女科學家1978年對單細胞纖毛蟲進行DNA排序,其間發現端粒其實是染色體的「保護帽」,而端粒酶能複製端粒DNA,使端粒的長度和結構得以保持穩定。她又發現纖毛蟲的端粒,包含一組簡單DNA列「TTGGGG」,會不斷重複。她於是跟發現將迷你染色體植入酵菌母內會導致迅速退化的男科學家紹斯塔克,一起合作研究,最終發現端粒有保護染色體的功能。
知道了端粒能保護染色體後,布萊克本與女研究生格雷德一起研究,端粒DNA的形成是否跟一種不知名酵素有關,結果於1984年發現端粒確有酵素活動。在淨化酵素後,她們又發現內含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RNA是端粒復製的模板,蛋白質則能令端粒在細胞分裂時保持同一長度,不會讓任何基因物質流失。她們將端粒的酵素,稱為端粒酶。
端粒被稱為「生命時鐘」,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次,當端粒越縮越短,細胞就開始老化死亡。所以端粒越長,代表細胞保持青春活力。三位科學家的發現,為研究抗衰老開闢一條新途徑,就是活化端粒酶,令這種酵素水平高企,就可保持端粒的長度,拖慢細胞衰老。
empty
多種遺傳病源於端粒缺陷
但端粒酶水平過高卻有一種人人不想見到的反效果,就是引發癌病,因為這種酵素可以令癌細胞不受控制地自我複製。儘管如此,這項發現也啟發了科學家研究治癌新療法,就是透過消除端粒酶殺死癌細胞。而且,嚴重貧血、皮膚病和肺病等遺傳病,原來是端粒出現缺陷所致,科學家只要針對端粒,可望為治療遺傳病研究出潛在新療法。
令次是歷來首次有兩名女科學家同時獲得醫學獎,兩女一男科學家將會瓜分1,000萬瑞典克朗(1,103萬港元)獎金。自諾貝爾獎1901年頒發以來,歷來女得主僅35人,男得主754人,現在女得主再添2人了。
法新社/美聯社
擁雙重國籍 曾惹政治是非
現年60歲的布萊克本生於澳洲,擁有美國和澳洲的雙重國籍,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再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後學位,現在是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生物學及生理學教授。
周一凌晨2時,她在三藩市的寓所電話鈴聲大作,將她吵醒,原來是諾貝爾委員會來電通知她得獎。「我覺得自己仍未睡醒,好像在發夢。」她說:「獲獎幾時都是好事。能獲認同並跟格雷德和紹斯塔克分享榮譽,真好。」
布萊克本當日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後,已知是重大發現。「那時很興奮,心想這發現非常有趣非常重要,這種感覺不時常常有的。」不過她曾惹上政治是非。2004年,她批評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禁胚胎幹細胞研究政策,被踢出白宮生物道德委員會。
美聯社
empty
伊利沙伯.布萊克本
ElizabethH.Blackburn
醉心於DNA 獲獎大感意外
56歲的紹斯塔克,在波士頓寓所談及得獎感受時,表現興奮,表示會搞盛大派對慶祝一番。但跟布萊克本一樣,他在睡夢中被瑞典的報喜來電吵醒。
他笑說:「我之前跟妻子說,即使有電話都是清晨5時半左右。那電話這麼早就來了,我仍在熟睡。」即使被電話鈴聲吵醒,他第一個反應仍然認為「不大可能」來自瑞典,結果喜出望外。能跟布萊克本和格雷德一同獲獎,他很開心,「開始研究時,我們只對DNA如何複製、染色體兩端如何保存感興趣,從沒想過會有任何應用面」。
紹斯塔克在英國出生,在加拿大長大,已入籍美國。他在紐約州康奈爾大學獲博士學位後,自1979年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現時是波士頓的麻省綜合醫院的基因學教授。
美聯社/法新社
empty
積克.紹斯塔克
JackSzostak
洗衫聞喜訊 科研解好奇心
「非常興奮激動,完全意料之外。」48歲的格雷德於周一凌晨近5時收到電話,得知獲頒諾貝爾醫學獎時,正在洗衣服。她對「出於好奇而展開的研究」獲認同感到欣喜,即時發電郵給她的導師、另一得獎人布萊克本道賀。
格雷德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教授。她對得獎感到意外。她說,這項研究最初只為了解細胞如何運作,而非有意用於任何醫學用途,因此「為這類出於好奇而展開的研究提供經費很重要」。她認為專針對疾病的研究非尋找答案的唯一途徑,兩種方式同時存在可產生協同作用。
格雷德在加州聖迭戈出生,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修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與布萊克本和紹斯塔克於2006年獲頒AlbertLasker獎。
美聯社
empty
卡露.格雷德
CarolW.Greider
諾貝爾醫學獎過去五屆得主
2008年
蒙塔尼耶(LucMontagnier,法國)、巴爾──西諾西(FrancoiseBarre-Sinoussi,法國)和豪森(HaraldzurHausen,德國)
‧發現導致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引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

2007年
卡佩基(MarioR.Capecchi,美國)、史密斯耶斯(OliverSmithies,美國)、埃文斯(MartinJ.Evans,英國)
‧發現剔走實驗老鼠體內的特定基因技術,打開了解各基因對病變的大門

2006年
費里(AndrewZ.Fire,美國)、梅格(CraigC.Mello,美國)
‧發現核糖核酸干擾(RNAInterference)現象,能關閉特定基因功能,找出治病新方法

2005年
馬歇爾(BarryJ.Marshall,澳洲)、沃倫(RobinWarren,澳洲)
‧發現和證明幽門螺旋菌才是慢性胃炎和消化器官潰瘍的主要元凶

2004年
阿克塞爾(RichardAxel,美國)、巴克(LindaB.Buck,美國)
‧破解人類聞到萬種氣味的生理機制

《蘋果》資料室
諾貝爾起源
炸藥之父 遺產獻精英
諾貝爾獎由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Nobel)創立,他發明炸藥致富,但有感炸藥帶來嚴重禍害,於1895年立下遺囑,捐出現值15億克朗(16.5億港元)的大部份遺產,成立基金會,每年以基金利息,獎勵前一年為人類作出超卓貢獻的人士。基金會1901年開始頒獎,當時只頒發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獎,1968年才加入經濟獎,並由瑞典央行贊助獎金。諾貝爾獎得主每年10月公佈,再於諾貝爾冥壽的12月10日頒獎,每個獎項可獲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1,099萬港元)。
法新社
獎項公佈日期
物理學獎
周二(10月6日)

化學獎
周三(10月7日)

文學獎
周四(10月8日)

和平獎
周五(10月9日)

經濟學獎
下周一(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