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978變成2021年的我 - 林夕

蘋果日報 2021/06/24 02:00

蘋果精神

香港專欄文化自成一角。一、小塊文章,二、一般會天天見報,累積下來等於香港生活實錄,在新聞以外反映社會加諸於個人。
個人報紙專欄生涯,始於1978、79高中時期,投稿到《星島日報》寫視評,之後變成固定專欄,那是香港電視文化起飛年代,家家電視撈飯,埋頭追《狂潮》。之後是《華僑日報》,連傳真機都沒有,只能克服拖延症,一口氣寫四篇、三篇,如是者一週兩次到報館奉上填滿的原稿紙。寫生活所感,看杯子裏茶色變化寫出五百字,在今天會視作無病或有病呻吟,活像某歌手潮文。1986年畢業之後第一份工,是在《快報》當副刊編輯,自己都在死線之前交稿,同理心氾濫下,追稿不力,太有性格的作者隨便脫稿,做編輯的唯有即場補上,執字粒師傅上下左右檢字比我代筆速度快,每念及此,將心比心,要對多年來引致蘋果編輯焦慮驚恐致歉。
那時歌舞昇平,真正安定繁榮,有條件也有心情隨筆記下日常生活感受,風花雪月天文地理,雖關心時事也忍得住只偶爾評彈,何等奢侈,也是香港之福。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每日一篇,在商台與歌詞工作兩忙下,天天苦撐,最折墮一次,要在台慶筵席於稿紙上效法倪匡車衣,結果只寫了一個月就投降。回歸前兩年,社會氛圍詭異地如靜水流深。如果當年跳到今日,多辛苦也會為社會責任堅持下去。
2007年重新寫蘋果,十多年來,內容從心靈情緒佛理傾斜到時事時事時事,文筆風格從和理非到戰鬥格,狠批猛打。我本來不是這樣的人,時代丕變,魍魎魑魅橫行,下筆酸辣,原來也影響到作者性情,動不動拍檯爆粗。屢次檢討反省,警惕自己別淪為謾罵打手,要求自己從事件人物帶出有營養的啟發,可惜失敗比成功容易。預先安排好的閱讀心得、歷史通鑑諸如此類題目,都因為當天發生的荒謬事件,一口悶氣不吐不快,到現在還沒出爐。我也不想這樣,把時代使命押在表態與發洩上。曾經跟名采同行商議過,天天激憤下去,作者不疲勞,怕讀者也受不住。結果他成功超越了,我自問輸給感情用事,有時理想不如預期。
不敢說這是社會的錯,畢竟也反映了情緒先行的人,如何被新香港風雲壓抑下,忘記了該做的實務。也感激蘋果,給予奮筆疾書的動力,在蘋果精神感染下,不知不覺間由2007變成2021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