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委員會既然要為香港的文化發展,訂立目標與使命,就首先要了解香港過去的文化最大特色是甚麼?有甚麼最突出的表現?
香港文化從廣泛的社會層面來說,對中國文化的繼承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比較弱的。香港擅長流行文化、商業文化、中西合璧文化。無論是台灣拍的《包公》電視連續劇,還是大陸拍的雍正、乾隆、劉羅鍋的故事,香港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因為香港影視人士缺乏這一類的中國文化素養,故拍不出浸淫着中國文化特色的劇集。
但另一方面,香港人拍不出這種劇集,正說明香港文化受到清官政治文化,好皇帝政治文化等威權政治文化的污染較少。香港人守法、講法律、講制度。這些東西,是西方的政治文化。
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要政治清明,必須改變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要反過來,應提倡「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西學為體,即把法律、制度、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放在前面,作為行事規則,處事基礎;「中學」中的道德、修養,不是壞東西,但不宜放在前面,作為行事規則與處事基礎。你道德高尚,你是好人,可以到山上去做高人雅士,但並不等於你可以當總統或特首。
中國政治文化中,總把道德、修養放在前面,作為行事的基礎與準則,而道德又通常與一個人的官位高低相連。因此,官位愈高者,權力愈大,講的話就是法律,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有「見大人則渺之」的瞧不起有權勢者的精神,多數情形之下恐怕也無法表現他的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徐復觀在一九八○年說過:「假如我徐復觀在大陸,一個領導幹部的白眼珠子一翻,你就不知道你的命運前途怎樣了,你那枝筆怎麼硬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