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書鄉:讓遊客漫步細味香港

蘋果日報 2002/01/12 00:00


馬國明
特首董建華剛上任時,經常將香港與紐約、倫敦這兩大城市相提並論,印象中他從來沒有提及巴黎這個曾經被形容為十九世紀世界首府的大城市。董建華絕口不提巴黎,說明他總算有點自知之明,香港和巴黎實在風馬牛不相及。當中的不同不只因為香港沒有羅浮宮或凡爾賽宮等舉世聞名的博物館,而更在於巴黎是一個誘惑路人到處遊蕩的城市,香港卻不是。拿旅遊發展局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禮為例,平日的金紫荊廣場,雖不至人迹罕見,但絕對不會熱鬧;到了要人蒞臨時,這裏卻經常成了禁區。所謂廣場,只是會議展覽中心外出的一角,交通十分不便;行路前往,沿途卻絕少店舖,簡直荒涼。對本港市民而言,這個廣場是一個極之陌生的地方。

感受當地風土人情
所謂廢物利用,難得旅遊發展局想到以升旗禮來替金紫荊廣場升格成為旅遊點,雖然馬失前蹄,但其中的創意實應肯定。問題是連本地人亦絕少光臨的地方,對遊客而言有何吸引之處?旅遊的目的除了觀賞名山大川之外,就是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金紫荊廣場有甚麼景點?遊客可以感受怎樣的風土人情?創意歸創意,總不能憑空想像。旅發局諸君必定到過巴黎旅遊、買名牌,但觀乎金紫荊一役之慘烈,似未曾體會巴黎作為文化之都的奧妙。
《TheFlaneur:AStrollthroughtheParadoxesofParis》是那種兩、三小時就看完的小書,但已足以說明巴黎的過人之處——遊蕩有理。作者說:「巴黎是一個只讓路人見到的世界,因為只有漫步的步速才可以吸納所有豐富和無言的細節。在法國,遊蕩者享有悠久而顯赫的歷史。」
在作者眼中,巴黎之所以是巴黎,在於遊人會不期然地到處遊蕩,深具特色的商店,古舊的房屋和林蔭處處之小廣場都是誘因。
但更重要的是「巴黎擁有數之不盡的小型和古怪的博物館,街頭的角落盡是某人某些無人察覺的不朽之作,又或者是一間沒有香火的廟宇。有時博物館照顧了一種絕對合理和真確的口味,只是曲高和寡而已。」
也即是說,巴黎充分照顧了各種小眾口味,甚至古怪的癖好,而且全都在漫步的範圍之內;提供一站式服務之餘仍然讓遊人享受自行發掘和探索的樂趣。

改善附近配套設施
其實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禮是有潛力發展為一種小眾口味,如果改善附近的配套設施,讓路人不期然間漫步到此而又目睹升旗禮,多少會有點意外收穫的感覺,也就不會介意沒有奏樂、沒有儀仗隊了。只是有關人等「冇大冇細」,大事宣傳,變成自暴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