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天賜的生日禮物 - 李怡

蘋果日報 2016/05/13 00:00


從4月1日起,吃了不少朋友請的八十生日飯,4月28日就到倫敦享天倫樂。從書本中和在香港的經驗,雖對英國有些了解,但踏足英倫,還是大鄉里第一次。
走在倫敦街道上,感覺像是回到了舊時香港,尤其六十多年前我從大陸來港時的景象和感覺,那時的中環古老建築,比如中環郵局,大酒店,匯豐銀行舊址,洋溢英國古舊風味。在今天的倫敦街頭,看到我熟悉卻已在香港消失了的紅色郵筒,和公眾電話亭。
外孫Scott在Guild Hall的Gold Medal協奏曲比賽中進入前三名,最後輸給了我從未聽過的豎琴協奏曲的獨奏者,有點意外,但Scott和家人親友沒有不高興。過了兩天,他又到前《信報》總編邱翔鐘在英國的花園住宅彈蕭邦和李斯特。這是我旅程的音樂饗宴。
敏儀說,到英國不能不去劍橋。在倫敦最後一天,近年居英的張國良開車,載了我和敏儀、小薇一行四人,到劍橋開眼界去也。
我以前只知道劍橋大學,卻不知是一個有四十個學院的大學城。從徐志摩許多詩文中約略領悟到舊譯「康橋」的劍橋之美,但煙雨迷濛中打着傘在石塊砌成的街道漫步,在古老英式城堡建築圍繞下泛舟康河,境界真是八十人生未有過的「美絕」。世上有這樣的河,沒有這樣的橋;有這樣的河與橋,沒有四周的莊嚴肅穆代表文化傳承的建築,難怪詩人徐志摩如此陶醉。
在康河泛舟,我們談着徐志摩與康橋,談着記敍徐志摩愛情生活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他的名作《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還有他其他的康橋詩文,包括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
我想起徐志摩在1925年引起極大爭議的文章,他當時懷着包括胡適在內大部份中國知識分子對蘇聯實現人類平等理想的嚮往,乘火車途經蘇聯去意大利。他敏感地注意到人們神情陰沉,似乎不知道「甚麼是自然的喜悅的笑容」。到了莫斯科,他去拜訪托爾斯泰的女兒,得知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已經不太能見到了。徐志摩於是寫下一段敏銳、誠實又帶文學性的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那是蘇聯剛成立幾年、新政權備受全球知識分子讚美的時期,詩人的敏銳觀察竟預見了其後整個世紀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實現的血污海。亞里士多德說:美比歷史更真實。能為康橋之美陶醉的詩人,在美感追求中也容不得虛假,容不得邪惡。真正的詩人作家永遠是邪惡政權的敵人。
敏儀說,劍橋之行是天賜的生日禮物。不錯,任何新的體驗,對我來說都是禮物。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