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重組】Cathay Pacific解作「契丹太平洋」 兩機師創立再被太古吃掉

蘋果日報 2020/06/09 18:48

國泰太古

國泰(293)由成立至今已超過70年歷史,最早由兩位分別來自美國及澳洲的機師Roy Clinton Farrwell及Sydey de Kantzow,在二戰後購入兩架分別名為Betsy及Niki戰機改裝,並成立澳華洋行,在上海經營來往澳洲及中國的貨運業務,後來由於業務有利可圖,引來當時國民政府高官宋子文要求入權,Farrwell拒絕後,令Betsy及Niki一度被扣押,令Farrwell決定轉移陣地到香港發展。

國泰的英文名稱"Cathay",是「契丹」的英語,是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屬於中國的雅稱。Cathay Pacific的名稱,意思上可當作「中國太平洋」。

將基地轉到香港後,改名成為國泰並獲得太古洋行收購45%股權,Australian National Airways持有35%,兩位原有股東分別持有10%,並將航空業務由貨運拓展至客運,其後兩位創辦人淡出,加上國泰增發股本,令Australian National Airways持股亦被攤薄至成為少數股東。而太古作為國泰最大單位股東地位,則至今未改。

隨着本港經濟發展,國泰亦逐步壯大,並於1986年5月上市,6月份成為恒指成份股,80年代更發展多條國際航線。

除自身發展之外,國泰在1990年時港龍出現財務困難時,趁着港龍重組時入股35%,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至於1991年中信泰富增持至46%成為港龍最大股東。直至2006年,國泰以82.2億元及新股向港龍其他股東提出全購,同時引入國航持有10%股權,而國泰亦以40.7億元將在國航的持股量提升至20%,令兩者形式互控的關係,其後中信泰富亦撤出國泰並將約一成股份售予國航,及後國航於國泰的持股量增至29.99%。

雖然太古作為國泰大股東一直未有變,但在收購港龍時與國航之間訂立換股協議,有關協議卻在去年反修例運動中,令國泰受到龐大壓力。在反修例運動中,有國泰副機師被捕及被控暴動罪,及後中國民航局對國泰發出警示,促使國泰將涉嫌暴動罪的機師停飛,又解僱兩位涉洩警員航班資料的地勤員工。在去年8月份,時任行政總裁的何杲,以及時任顧客及商務總裁的盧家培均辭任。事件才告一段落。

除面對政治壓力之外,國泰亦曾出現經營不善的情況,在2015、2016連續兩年「炒燶油」分別勁蝕85億元,拖累整體賬目16年全年錄得逾5億虧損,若只計燃油對沖一項,國泰2014年起合共輸180億,業績差導致國泰2017年在港炒600人,當中以中高層為主,公司更於2017年被恒指公司剔出指數成份股,公司隨後推出三年計劃,精簡架構,公司一度轉賺。

在業績有改善後,國泰進一步作出併購,並於去年3月份向海航收購香港快運,作價49.3億元。交易於去年7月份完成。業績剛重新出發的國泰,今年則遇上武漢肺炎,最終需要政府出手拯救。

-----------------------------
打國際線 《蘋果》英文版免費試睇 按此了解更多
英文版已登錄新版《蘋果》App按此下載/更新
-----------------------------
屬於香港人的移民攻略
立即登入【全球樓行】
Dream House零距離
empty
Roy Clinton Farrwell(圖片來源:太古網站)
empty
Sydey de Kantzow(圖片來源:太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