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證實,上月中至月底的半個月內,收到五宗因進食珊瑚魚後中雪卡毒個案的報告,十二名中毒的市民必須入院治療,其中三人更要留院,目前已康復。發言人表示,十二名市民分別進食老虎斑、紅斑及黃斑等珊瑚魚後,出現暈眩及冷熱顛倒等中雪卡毒病徵。
計劃制訂國際指引
發言人相信四月份內出現五宗中雪卡毒個案,與海水溫度上升有關,但中雪卡毒個案數字則與以往相若,而去年則有二十宗個案。該署呼籲市民盡量避免進食大型珊瑚魚,尤其是魚頭、魚皮及肝臟。
本港於九八年爆發一百一十多宗中雪卡毒個案,逾四百人受到影響,該年與今年一樣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所以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陳少華擔心,今年因為海水溫度上升而增加珊瑚魚積聚更多雪卡毒素的機會。
該會目前正與國際海洋聯盟及美國的環保組織合作,計劃制訂國際性的指引,要求出售瑚珊魚的地區,在發現有毒珊瑚魚及出現紅潮時,暫停在該區捕魚,避免輸出有毒魚類,預料指引可於明年完成。
本港的珊瑚魚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台灣等養殖場,其餘則來自印尼、菲律賓及澳洲。他承認進食珊瑚魚有一定風險,但相對於去年市民進食二萬二千噸、約四千四百萬條珊瑚魚,每年只有數十宗的中雪卡毒個案情況實在不算嚴重。食環署今年至今抽驗了八十九個珊瑚魚樣本,有三個樣本含有雪卡毒。
避免由高危區輸入
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助理教授YvonneSadovy對此深表關注。她認為,若要減少雪卡毒素影響本港市民,政府應避免從雪卡毒素的高危地區輸入活魚。
西貢全記海鮮負責人吳偉麟表示,店內出售的海鮮九成都是珊瑚魚。他強調,近年業內已非常自律,一旦有毒魚出現,一定即時回收不會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