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才可以樹人,可見人才之培養,不能揠苗助長。投資教育,終身之計啊,切忌急着結帳。文化事業,也是猴急不得的。一本刊物要顯特殊風格,個性不可或缺。這種品牌,需要編者、作者和讀者長期合作才能營造。
文學雜誌編輯的合約,如果僅以一年為限,實難希望建立甚麼風格。風格是精神,是行家記掛的特徵,要有充份時間才能建立起來。就拿籌劃一個特輯來說吧,組稿編排,起碼也要兩三個月時間。如涉及外文翻譯,那需要的時間更長。這樣說來,「短工」編輯在任內策劃一兩個特輯後,就得準備洗手,轉行賣牛肉麵了。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穀是粗生植物,不需TLC(tenderlovingcare)灌澆。沒有前瞻的文化事業,既然急着要應付「回報」,成品沒有時間精心泡製,在稿件取捨上,有時除了現買現賣外,的確別無選擇。說實在的,政府投資一年,看來也不敢奢望看到甚麼奇花異卉的回報。文學雜誌嘛,聊備一格就成了。形勢確實比人強,你還能說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