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地史實●黨媒鼓吹仇恨 反殖變撐殖
「雞毛蒜皮」六七暴動

蘋果日報 2021/05/14 02:00

殖民地楊穎宇六七暴動土製炸彈

導言:香港開埠前,中國人說它是小漁村,英國人說它是「貧瘠的石頭」,但無論如何,開埠後半世紀它便躍升為全球第一貨運大港。本報請來香港歷史學家、考評局前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選取殖民地時期香港歷史的點滴,與讀者分享那些年、那些真實的歷史。
六七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是香港重要的集體回憶。西方有「莫洛托夫雞尾酒」(「汽油彈」的俗稱),六七年香港則有大量「菠蘿」(土製炸彈),「菠蘿」遂與「六七」回憶形影不離。北角某書店將六七必讀左派書、大公報出版的《我們必勝!港英必敗!》作為鎮店之寶,千金不賣,可見回憶有價。
六七暴動,除了促使殖民地政府加速進行一系列改革,更重要的是原本旨在反殖反帝的群眾運動,不僅無功而還,反而讓香港人因為平亂心切而史無前例地支持殖民地政府,就算警察對左派群眾有濫暴行為,不少市民仍支持警方,在心態上與正在進行文革的中國築起了厚厚的牆,甚至催生「香港人」身份認同。
六七暴動研究先驅張家偉先生明言,暴動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其著作亦以此為題。如此「重中之重」的史事,2017年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時,局方將之說成「雞毛蒜皮」、「重要性較低」而決定不納入香港史課程範圍。「雞毛蒜皮」、「只有弊沒有利」,可見香港官史一向甚具特色(應該用feature、main feature還是characteristic?有機會要請教考評局)。
本文將鋪陳六七暴動的基本史實,下星期選取一些角度進行分析。
六七暴動的起因,表面上是香港人造花廠出現工潮。由於啤工故意損壞機件並怠工,廠方規定非正常壞機需待機件修復方可復工,破壞者亦需接受懲處。勞資雙方拉鋸,員工學習毛語錄以提升鬥爭能力。5月6日,廠方企圖將新蒲崗廠房部份貨品搬走,雙方衝突,防暴隊介入,有些工人被打至頭破血流。「大有街事件」像之前一年「蘇守忠絕食」般,馬上出現於各大報章頭版。左派報章斷定事件為「有計劃、有預謀」。六七暴動從此拉開序幕。

騷亂首次「過海」 釀花園道血案

張家偉在書中記載了一個細節。勞資雙方均迴避勞工處調解人員,工廠經理失蹤,無法聯絡。調解人員雖然找到工會代表,但每次致電,對方在電話另一端只是不斷高喊毛語錄。所以港督戴麟趾認為,騷亂與勞資糾紛無關。
大有街騷亂後,左派反應相當迅速。5月12日起,各行業成立「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鬥委會),四日後成立各界同胞鬥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他於成立大會上說,港府對群眾的鎮壓是「民族壓迫」,「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各業工人和各界同胞一定要把反迫害鬥爭升級,一定要粉碎港英的迫害陰謀,不獲全勝,誓不兩立。」
騷亂在九龍蔓延,新蒲崗、東頭邨、土瓜灣等處相繼出現騷亂,縱火焚燒。5月17日起一連幾天,傳媒焦點轉到港督府,每天都有左派人士前往抗議並大貼大字報,氣氛高漲。這些大字報成為了六七暴動另一個經典場面。這個發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之前兩次騷亂(1956和1966年)僅限九龍,並未影響維多利亞城這個權力核心。5月22日,雙方終於發生衝突,造成「花園道血案」。由於整個五月風起雲湧,左派稱為「五月風暴」。左派大肆宣傳花園道血案,稱之為「法西斯」、「大屠殺」。事件傳到周恩來那裏,周問「大屠殺」死了多少人。得知無人死亡時,他頗為不滿,認為左派虛報軍情。
暴動的下一個轉捩點是6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堅決反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社論。社論要求港九兩地同胞展開仇視、鄙視、蔑視英帝國主義的運動,將香港政府鬥垮鬥臭。香港左派將社論理解為中央下定決心在香港問題上大幹一番,並號召香港愛國群眾奪取港英管治權。因是之故,香港左派十分亢奮,積極部署下一波的鬥爭運動。
下一波是「三罷」。左派希望以罷工、罷課、罷市,複製1925-26年省港大罷工的經驗,將香港鬥成臭港、死港,將港英殖民主義徹底鬥垮。罷工罷市對民生尤其交通造成一定影響,政府要動用「基要服務團」(Essential Service Corps,民安隊由此衍生)不斷駕駛大卡車來回接載受影響市民。港府對左派三罷的態度非常強硬,除早前已頒佈的一系列緊急法令,還要求公私營機構解僱參與罷工人員。公務員解僱了1,651人,九巴4,970人,中巴1,273人,電車公司679人,天星和油蔴地小輪共700人。左派日後照顧這大量人員,經濟壓力沉重。

真假菠蘿遍地 新華社:鬥爭絕招

由於連左派內部都對三罷有意見,三罷遂於7月2日草草收場。緊接着,發生了「沙頭角慘案」,中港邊界發生了自開埠以來第一次武裝流血衝突,五名警察殉職。一些左派人士「感到非常振奮」,希望解放軍「快點開進香港」。然而,港人於七八月則活於恐怖主義之中,市區出現真假菠蘿,造成死傷。「同胞勿近」,是另一個集體回憶。炸彈成為左派群眾的主要武器,新華社副社長祈烽認為這是鬥爭的「絕招」,可以「為城市鬥爭提供新的革命鬥爭方式」。
港府除掃蕩左派工會,由於他們以國貨公司作掩護,警方連同英軍以直升機空降北角僑冠大廈,逐層搜查左派人士,並掃蕩華豐國貨公司。
針對暴力事件,港府於8月9日查封三份規模較小的左派報紙,即《田豐日報》、《新午報》、《香港夜報》。事件觸發大量「抗暴小報」出現,左派文宣遍地開花。這些小報固然歌頌祖國,例如飲東江水想念毛主席,亦有描述在「戰場」(左派視「反英抗暴」為「人民戰爭」)中人民玩弄軍警、特務時的威風。文筆往往尖酸刻薄,例如一篇題為「招生啟事」有如下內容:「港苦奴才訓練所有漢奸深造班、謠言製造班、走狗訓練班……畢業後可優先到閻王殿深造,由林彬先生教授。」
林彬,是六七的圖騰。他是商台DJ,由於在電台節目中對左派進行批評,被兩名左派暴徒放氣油彈燒死,其同行宗兄林光海亦遇難犧牲。事後「地下鋤奸突擊隊司令部」承認責任,表明「應港澳愛國同胞的要求」對他「執行民族紀律」,將其「正法」。

小姊弟被炸死 市民求盡快止暴

另一宗同樣發生於8月的嚴重暴力事件,地點是北角清華街,八歲黃綺文與兩歲黃兆勳兩姊弟被炸死。左派對此不承認責任。兩宗暴力事件後,港人要求港府盡快制止暴亂。
暴動的結束頗為突然。1967年11月前後,周恩來召集新華社領導到北京開會,要求他們留下兩個月,好讓他們冷靜頭腦。由於暴動決策人離港,香港的革命小將們群龍無首,暴動逐漸停了下來。
結束本文之前,略述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死亡51人(12人被炸彈炸死、警察開槍致死17人)、受傷832人、被起訴者1,936人;真炸彈1,167個,假炸彈8,074個,換言之「人民戰爭」是心理戰居多。
empty
拆彈專家在灣仔處理懷疑炸彈。 互聯網
empty
1967年5月12日警方在東頭邨發射催淚氣體驅逐左派示威者。
empty
左派群眾於港督府外張貼大字報。《香港風雲圖錄》圖片
empty
華豐國貨公司被警方掃蕩。 《我們必勝!港英必敗!》圖片
empty
清華街兩姊弟蒙難。 1967.8.21《工商日報》
empty
抗暴小報諷刺林彬之死。 1967.10.5《游擊戰報》
empty
楊光
撰文:楊穎宇
作者自述
楊穎宇,香港大學歷史系文學士、哲學博士。念大學時以為秉筆直書乃歷史之理所當然,畢業後才發現這並不一定是常態:教科書「殖民地」、「華僑」、「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等字句,公開試客觀描述那些年中國大舉向日本學習的史實,竟會犯禁。這不是真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