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籌國企出現「大回小漲」局面,除了因為中信泰富(267)事件外,與深滬股市持續下跌亦有莫大關連。本欄曾經指出,在整頓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減持國有股事在必行,市場有傳言內地證券商聯同其他機構聯手推低大市,希望中央政府會有利方案減持國有股。姑勿論傳言是否屬實,若中央政府遲遲仍未能推出減持國有股方案,中資股的表現將繼續受不明朗因素困擾。
整體而言,可能大家會覺得國內市場的股份持續維持於一個較高的PE水平(原因是供求失衡所致),趁減持國有股爭持不下之際,作一大幅調整也是合理。但是當股市過分下挫,所帶出的潛在影響很大,2002年開始至今,上海綜合指數已下挫近17%,日前深滬兩市亦出現恐慌性拋售,百多隻股票跌停板,某程度會令市場出現信心危機。以美國為例,股市下挫所引發的財富效應,直接打擊消費及經濟增長,而近年中國經濟起飛,基本上是由內部消費所帶動,而股市連連報捷,是其中增加消費力的重要元素。所以,若果深滬股市繼續低迷,除了影響消費外,其他周邊的金融行業如上市集資、企業融資等市場,都會受到打擊。
過往息率僅供參考
本地中資股短期內將會受制於上述兩地股市表現,可能部分有實力的股票仍會跟隨大市下調,加上兩大電訊股相繼有不利因素傳出,簡單來說,中資股短期表現會脫離基本因素。
從基本因素出發,每當股市急挫,相信不少長線投資者會趁低吸納優質股。當然買入優質股票,總希望財息兼收,而在中資股中,石化類股份派息較為可觀及穩定,因而吸引一些「好息」投資者趁低吸納,但是派息率並非年年一樣,因此「睇息買股」並不是最佳之方法。舉例說,中石化(386)去年派息約7厘,估計來年派息率為6.9厘;但是中海油(883)去年派息高達11.8厘,但來年估計派息率只有2.1厘,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中海油在去年「上市前」先向大股東派了「一大舊」股息,所以上市後計算的平均每股股息會偏高,從上市後獲得股份的投資者,未必有這麼大的息率回報,因此,有資料顯示,中海油來年經調整後的派息率為2.4厘則不足為奇。所以投資者看息率而買入股票,應先了解未來預計所派的息,過往息率只可作參考,而且有時候外圍環境突變,會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盈利,過去的高息未必得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