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寒暑二假,青少年怎樣度過,成為家長、老師等各界關注的課題。每年最後的十數天,佳節情濃,成人世界更不忘把節日閒暇,跟拍拖、婚前性行為、意外懷孕、濫交問題等扣連起來。
今年聖誕還未到,已聽到不同社會服務機構的呼籲,例如青協把黃金海岸及山頂等十處地方,列為約會失身的高危地點,並叮囑少女不要前往那些地方,「若男友提出性要求,應即時拒絕」;提醒女生不應「喪失理智」、「毫無底線」。
叮囑不能解決問題
統一口徑,浮現一種強烈的「未結婚,守處身」、「有愛卻不可以做愛」的意味,訓誨女孩子們要遵守,壓抑慾望,對性行為說不。把禁慾視為理智的表現,理智變成青少年對真實的情感和情慾感覺說謊!
值得討論的是,進行性教育時,是否單憑叮囑青少年不要失身,就可以功成身退?高調地提出單一性規範,是否有助青少年懂得靈活地、隨機應變地處理複雜的情感和性愛關係?
舉例說,對於已有或將有性經驗的女孩子來說,她們並不需要成年人跟她們說貞操觀這一套。反而,學習安全性行為意識和技巧、能自主地接受或拒絕別人的性要求才更重要。
可是,機構的忠告迴避了在性愛上作了差異選擇的青少年的需要,就是連家計會在媒介上的呼籲,也只着重宣傳補救性的事後緊急避孕服務。
這種企圖阻止性活動發生的做法,若被理解為保護女孩子免受性活動帶來的傷害,只會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薄弱的安全性行為意識;缺少討論而令女孩子在愛情或性關係的議價過程中失利,導致女性繼續置於兩性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之中。
成年人連婚前性活動,這普遍青少年都會遇上的課題也不願坦白面對,一旦遇到更具爭議性的行為,如多元性關係、性工作和同性戀等,這批青少年更難獲得成人世界的支援。
提供更多實用資訊
各機構找不出勇氣打破道德枷鎖和性禁忌,往往因怕被罵鼓吹性開放而無法以開明觀點、多元角度,聆聽和接納青少年正面對的性現況,向青少年提供更多實用、對症下藥,能減低傷害、提高身體自主意識的資訊(如安全性行為意識、女性議價能力、怎樣坦然面對情慾的出現與存在)。甚至把女性應恪守貞操、中學生不應參與性活動的泛道德,理解當成為專業判斷,在節日前夕拋出一些跟青少年接線不通的價值觀。
政府真會修訂《父母查閱子女的個人資料》法例,強力法例縱使能稍稍減輕青少年憂慮私隱會被父母查閱的戒心,青少年未必會視社工為傾訴對象,其對於社工機構甚至整個成人世界,那種避之則吉的抗拒感亦難以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