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孤島上的蘋果 - 麥飛

蘋果日報 2002/01/02 00:00


既然蘋果電腦是藝術傑作,為何擁有兩台電腦的我,卻沒有一部是蘋果?
從我為那位「藝術家」朋友搶修電腦,便知一二。「藝術家」的要求很簡單,只希望在他的Mac機有任何問題時,可以自救,不用四處求助。
本來這個要求不難滿足,因為坊間有很多「救援軟件」,只要一放進電腦,電腦便懂得自救。不過當我開始找這些軟件時,發覺處處都碰釘,原來很多軟件都沒有Mac版。「藝術家」也碰過很多釘,人家買PC手寫板只需數百元,為了Mac,他卻要付出千多元的代價,還要時常面對不兼容的問題。
我開始明白,堅持獨特的品味,從來都代價高昂。
這也是蘋果電腦沒落的起因。蘋果電腦在開發Macintosh系列開始,堅持「軟硬一體」,只有蘋果生產的電腦,再配上蘋果的作業系統(OS),才是蘋果電腦;但對手微軟卻以「軟硬分家」策略擴張——無論哪間廠生產的電腦,只要符合要求,便可裝上WindowsOS,這些「雜嘜」電腦,便是今天雄霸市場的PC(PersonalComputer)。這是一場「計劃經濟」與「市場智慧」的鬥爭,結果是堅持「計劃」的蘋果沒落了。
蘋果是藝術家,微軟是企業家。我欣賞藝術家,但卻付不起錢去買他的作品,更受不了那份擁有蘋果電腦的孤獨。尤其是今天的網絡時代,你的電腦不能與人連接和溝通,有如困於孤島上,即使大叫求援,得來的答案仍是:「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