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名 - 蔡瀾

蘋果日報 2002/01/26 00:00


對於外語的中譯,中港台三地都不同,不能統一,每個年代又有每個年代的譯法,更是繁複。
很少有「可口可樂」那麼完美,一目瞭然的繙譯。徐志摩的「翡冷翠」來自意大利語的Firenze。念英語的人,以為佛羅倫斯Florence才對。多瑙河用德文才像樣。英語說之,怎麼樣都和「多瑙」連不起來。
領袖名字的譯名,像「林肯」這種大家都同意的不多。甘迺狄的譯法就有好幾個,忽然變成了肯尼地,誰對誰錯,爭個你死我活。
好萊塢本來可以共用的,但偏偏香港人不同意,一定要叫荷李活。
有些譯音,根本和原名相距十萬八千里,《哈利波特》的女主角,台灣叫成妙麗,和原來的Hermione讀起來毫無相干。名字也有獨特的發音,按英文字眼,有些人念成荷迷蓮,但正確的英國讀法,應該是哈瑪妮才對,我也是因為聽錄音書才聽得出來的。
我主張譯文之中用原字,英法德意西班牙,都用羅馬字好了。所有地域的華文讀者都有一個共識。至少,看懂點外文。
但這個主張只許用在專門名詞上,像甚麼party,都來英語一番,就過份一點。
小說裏面英字出現太多,也干擾閱讀,用中譯我不反對。政治人物和地名,在報紙上也不允許太多的外語,沒有辦法。
不過至少在食物方面,我們應該用原文,像意大利的乳酪Mozzareela,大陸意譯為「無鹽乾酪」,台灣莫扎瑞拉,看起來還以為是交響樂。另外有瑪芝瑞拉、意大利乾酪、梅利沙、馬自拉、馬斯拉、蒙佐里拉、蒙莎利芝士等等,混淆不清。
決定在寫吃的文章時,或者中西並用,也許乾脆只用原文,絕對別莫扎來,貝多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