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朱小華十六大權鬥開鑼戲
審查長達三年多的前光大集團董事長朱小華一案終在八月二十日開審。朱小華在九九年七月由香港回北京,一下飛機即被武裝警察帶走,二○○一年五月由北京市公安局正式逮捕,被關押在公安部秦城監獄,直到同年九月才移交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受賄罪審查起訴。(該案在截稿時仍未宣判。)
海外自由撰稿人 劉軒、盛雪
朱小華出身平民,靠自學成為金融的專業人才。朱鎔基在上海任市長時,對朱小華很賞識。朱鎔基到北京任國務院副總理後,把朱小華拔擢到香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副部長。一九九三年,四十四歲的朱小華被朱鎔基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滙管理局局長,成為朱鎔基的金融班底。
與朱鎔基情同父子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朱小華被朱鎔基派往香港任國務院的直屬企業光大集團的董事長。朱小華在入主光大後,通過一系列的資金重組,使旗下的三間上市公司(光大國際、光大明輝、光大科技)的股價,以數倍的升幅飆升,在全港掀起了一場紅籌股追逐戰,朱小華也成為令香港股市震撼的名字。
朱鎔基對朱小華的賞識有目共睹,朱小華被外界認為與朱鎔基情同父子。朱小華仗着總理朱鎔基在背後的支持,在香港盲目擴張,大膽操作,購入大量資產。這時亞洲金融風暴突起,朱小華無力應付,光大集團的股價急劇下挫,造成了幾十億元的損失。這時,一九九九年七月,朱小華回北京一下飛機便失去了自由。
在朱小華被帶走前,他的女兒朱蘊赴美國留學,太太任佩珍則在朱小華被抓後飛往美國陪伴女兒,其後於二○○○年十二月九日在美國自殺身亡。
中共黨內的權力鬥爭,自江澤民時代呈現出新特徵。中共以往的權力鬥爭,都是以路線、方針、政策等的分歧來劃分陣營展開的。比如在共產黨草創之初,有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建政後又有高饒反黨集團,彭德懷右傾機會主義集團;文革時有劉、鄧走資派。甚至胡耀邦、趙紫陽的下台都是因思想路線的問題。
但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中共的權力鬥爭,無不以反腐敗為幌子,最著名的有陳希同的北京幫的下台。
中共權力鬥爭呈現出江記的時代特徵,有以下的原因:
一、中共最高當權派內部,已沒有了思想路線之爭,只剩下權力、利益之爭。(已經完全邊緣化的鄧力群極左派略去不計。)中共的權力鬥爭,說到底就是利益的爭奪,各個集團、各大家族的利益拼搶。
二、中共統治集團已經普遍腐化,隨便抓一個人,肯定能查出貪污腐敗受賄等經濟問題來,總能置人於死地。所以,一個利益集團攻擊另一個利益集團,只要抓住一個案子,總能牽出一批人,收到打擊這一勢力集團的奇效。
三、中共的腐敗,已經天怒人怨。權力鬥爭以反腐敗為幌子,不僅師出有名,還可收賣人心,平息民怨,緩和社會矛盾,樹立清廉形象,可謂一石多鳥。
權利派別開始鬥法
江澤民對朱鎔基在遠華案上的處理甚為不滿。朱鎔基主張一查到底,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賴昌星引渡回國,甚至要動用外滙儲備也在所不惜,這樣勢必牽連到江澤民的愛將賈慶林等一大批人;加上朱鎔基在民間形象是為政峻厲,鐵面無私,反腐敗雷厲風行,民望甚高,早已被江澤民所嫉妒,也開罪了不少人,所以必欲除其羽翼而後快。還有,由於朱鎔基出身微寒,得居高位後,刻意提掖平民出身的俊才以為己用。孔丹、許永躍、曾慶紅以及江澤民,和朱小華、朱鎔基這兩派的明爭暗鬥,也隱含着貴冑與寒門的門第之爭。
十六大日益臨近,出於利益的考慮,各利益派別之間已經開始了鬥法,覷准對方的薄弱環節加以打擊,以便在新的人事布局中佔得先利。延宕了三年之久的朱小華一案審判,是十六大最高層權利鬥爭的開鑼戲,選擇了這個時機開庭審判,目的就是遏制朱鎔基一派在十六大人事布局的發言權。朱鎔基如果想在十六大人事問題上有發言權,就勢必要先犧牲朱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