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建制內部大洗牌
(自由撰稿人 莫鍶軒) - 莫鍶軒

蘋果日報 2015/06/24 00:00


政治一天都嫌長,上星期上演了一套建制派「甩轆」,因一票而失三十三票的大戲之後,前天湯家驊就宣佈離開九年前其有份創立的公民黨,並辭去立法會議員的職務。事件又成為政界熱話,甚至有陰謀論者認為湯家驊此舉轉移了公眾對建制派「蝦碌」的注意力,此說可信性甚低,但兩件事件其實都暴露了政界兩大陣營當中的內部混亂。
建制派33票不在場,所觸發的政治餘波延續至今尚未結束,田氏兄弟口舌之爭、經民聯、新民黨、自由黨針鋒相對、工聯會與民建聯面和心不和之表現,並不是因為各方沉不住氣,而是利益集團派系矛盾爆發所造成的局面。建制派當中的自由黨原先本來定位為親北京和代表中上層人士、商界和專業人士的政黨,但在自由黨分裂過後,竟然出現三個政黨重叠定位的奇景。再加上田北俊本身與新民黨和經民聯關係欠佳,內部矛盾爆發並不意外,這也是反映出利益派系只依靠西環勢力達至表面團結的缺陷。
不代表溫和泛民邊緣化
而工聯會與民建聯雖然表面友好,但在選舉安排方面,不難看到抑壓工聯會,扶持民建聯的策略。工聯會自從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後,與民建聯分開不同旗號出戰選舉,2011年區議會選舉更出現同一選區民建聯對工聯會的罕有場面。工聯會坐擁的工會會員人數遠超民建聯的黨員人數,自然藉此優勢謀求更大發展。一直以來,工聯會雖然歷史較為悠久,但在選舉方面只居二線。「六一八事件」後,黃國健指摘民建聯作為「大佬」指揮錯誤,也是對民建聯後來居上當大哥的不滿,藉此跟民建聯劃清界線。
至於民主派的所謂溫和與激進路線之爭,也是跟建制派出現的內部矛盾爆發差不多。自從2010年政改後,民主黨、民協、普選聯路線與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的路線理應可分成民主派兩大路線,但因北京採取了較為強硬的路線,溫和路線行人止步,民主黨所代表的路線失利,今天他們選擇否決政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溫和路線之所以未能站穩陣腳,責任實在於北京、西環之短視和強硬。在社會抗爭當中,激進路線本身就與溫和路線不是互相矛盾,甚至應該扮演互相掩護的角色。可是,所謂的溫和與激進路線之間互相挖苦諷刺,雙方都有其嘴巴快過腦袋之處,因此矛盾加劇也是勢必出現。湯家驊離開公民黨,並不代表溫和路線在泛民邊緣化,只是民主派內部洗牌重組的開始而已。
新界東出現的議席出缺,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均出選已是意料中事,但建制派經過「六一八事件」之後,再加上方國珊、龐愛蘭這些「中立」但極具建制派色彩的新界東各區區議員蠢蠢欲動,看來也不輕易協調出一個互相信服的人選出選新界東。這次補選,對新界社團聯會這部傳統的協調和配票機器,以及傳統民主派如何迎戰建制派與本土派的挑戰,絕對是一大考驗。
由頭到尾,政改表決這套戲碼本身不論結果如何,最後也只會製造理由鼓動選民對民主派(又或是「轉軚」議員)「票債票償」。怎料到,最後北京與港府合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廿月巨獻,落得如此戲劇性的下場。建制派和民主派在政改後大分裂其實早已埋下伏線,這三年的三場選舉、街頭上的抗爭和暗底裏的飯局,就是陣營內裏大鬥法的場所。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