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睇好商品用期貨出擊 - 黃國英

蘋果日報 2008/04/29 00:00


一日悶戰後並無特別,算是稍稍偏勁。畢竟國壽(2628)的業績甚差,另外中石化(386)倒退雖早在預期,沽壓卻因為炒過龍而甚大,兩大中資藍籌也拉不跌大市,有點令人意外。
今日期指結算,例牌波動,雖然看似有望挑戰26000,不過並無興趣高追。今周的焦點其實是聯儲局議息,市場早作部署,平商品好倉及美元淡倉,正正提供機會逆向上車。議息後美元可能繼續反彈,不過投機就是要冒險,認定長期趨勢未改,正好是入市機會,頂多準備幾注本錢分段出擊,寧願捱價也要行動。
油價已率先回揚,是有新聞刺激。至於農產品短缺,則恐怕是長期趨勢,油價回穩後,會令投資者更安心去撈。投資商品是一股新潮流,一來牛市已成,二來和股票往往有互補作用,所以值得調配一些資金進駐,分散風險。
很多人有心買商品,卻鍾情商品股這一種間接渠道,根本是非常蝕章,最近看了美國一家著名學府的研究,指出商品投資的最佳工具原來是期貨,就算放棄槓桿效應,也比現貨更好,而商品股則是較差的途徑。
理由不難明白,因為商品期貨市場中,有生產商這種天然大沽盤,他們要吸引投機者接貨轉移風險,一定要賣較低的價錢,這種傾斜,令期貨價格理論上長期稍稍偏低。
當然理論歸理論,實戰可以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人家才要用歷史驗證。用了幾十年數據,證明了期貨長倉的確有着數,唯一是報告是在2004年推出,未有包含近4年的牛市表現,不過之前的幾十年已牛熊兼備,應該有甚大的參考作用。
冒相若的風險,而要提升回報,則應該捨棄現貨以及商品股,主要用商品期貨出擊。不要小看少許的差別,長遠幾十年計數,便是天和地的距離,人是要有開明的心態,才懂得善用工具寸土必爭。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