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飲食 成因 位置 藥物 食療一文看清 中年男士小心高尿酸引發腎石

蘋果日報 2020/12/26 00:03

痛風關節炎關節痛痛風石腎石風濕尿酸尿酸高痛風飲食痛風藥物痛風食療痛風位置

痛風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士,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有數據指出40以下人士,每100人就有6位尿酸過高,有機會演變成痛風症,所以若關節莫名劇痛,切勿掉以輕心。

痛風的成因及位置

尿酸是肝臟代謝物,八成由人體製造,兩成從飲食吸收。如果體內積存過多尿酸,或者腎臟排走尿酸的功能偏弱,就有機會形成痛風。通過驗血檢查,男士尿酸水平高過7.0 mg/dl,女士尿酸值高過6.0mg/dl便屬尿酸過高。痛風發作的高危因素包括癡肥、高血壓、腎衰竭、飲食不節制、酒精或服用利尿劑。
尿酸會在體溫較低的部位形成痛風石,通常在四肢關節發作,如腳趾、足踝、手指、手肘。痛風石有時透過皮膚隱約看見,白色、淺黃色的晶體,手感如綠豆般。痛風屬關節炎其中一種,急性發作時症狀包括紅、腫、熱、痛,痛風石嚴重起來,亦可導致局部皮膚潰爛。痛風石可以積聚在任何地方,有病例曾於耳朵長出一顆顆痛風石。如果積聚在內臟,可以累及腎臟、心肌,形成腎石或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機會。

治療痛風的藥物

嚴重痛風會使關節變形,控制痛風的藥物可大致分為以下類別:
降尿酸藥:減少製造尿酸,預防痛風發作,避免關節、筋骨持續受損,以及降低腎石及痛風石形成的機會,常見藥物有別嘌醇(allopurinol),副作用包括皮膚敏感;丙磺舒(probenecid)促進尿酸經小便排出體外。
降尿酸針劑:可以氧化尿酸,令其水溶性增加,經小便排出體外。
非類固醇消炎藥:減低急性關節紅腫、痛楚,須留意肝腎功能,要留意用藥後是否有胃潰瘍、流血不止。
秋水仙鹼:控制急性痛風,副作用包括腹瀉,必須留意劑量。

痛風的飲食原則

食物中的嘌呤經消化後會變成尿酸,因此痛風患者在飲食上要留心,避免攝取大量嘌呤,使尿酸飆升及病情惡化。另外,高脂肪、高糖飲食會阻礙尿酸排走,肥胖更會減低腎臟排走尿酸的效能。
痛風忌吃食物:
海產類:蠔、青口、蜆、田螺、鱔、魷魚、蝦、蟹、鮑魚、龍蝦
內臟類:豬肝、牛肝、豬腸、雞腎、鴨腎
蔬菜類:竹筍、豆乾、紫菜、冬菇、青豆、豆苗
果仁類:腰果、花生、栗子、蓮子、開心果
湯品:老火湯、肉汁、燉品、雞精、黑胡椒
高糖飲品:汽水、台式飲品、豆漿
發酵酒類:啤酒

痛風的中醫食療

中醫認為玉米鬚、菊花、淮山、薏米及土茯苓等中藥可降低尿酸,其中玉米鬚可利水消腫、清肝膽濕熱,有助尿酸排出,尿酸高人士平日可煲「玉米鬚茶」代水飲用。土茯苓薏米粥也很適合患者進食,材料包括土茯苓、薏米、馬蹄及生薑,因為土茯苓則可以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可代替正餐的米飯,降低尿酸。
撰文:馮穎思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