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香港人的尊嚴

蘋果日報 2021/06/24 02:00

《到奴役之路》

這篇文章可能是最後一篇在《蘋果日報》副刊的〈讀書好〉了,感謝張劍虹給我這個機會,在蘋果寫書評這類「悶棍」文章。
我曾經在壹傳媒工作,那是長沙灣的年代,張劍虹是《壹週刊》老總,我們稱呼他做「監工」,我見工時是見黎智英,可能因為是李柱銘介紹,他一邊傾談,一邊在看牛津英漢字典,這是我對他第一個印象,覺得他很好學。之後斷斷續續在公司傾談,知道他愛看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書,三十多年前已把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看完一遍又一遍,將他所有著作從頭到尾一頁頁啃完,海耶克之後是Karl Popper、Michael Polanyi,一個又一個思想家的作品念下去。

棄假道學 破成規脫穎而出

之後我辦起書評刊物《讀書好》,一天梁文道提議訪問黎智英讀書心得,看見訪問初稿,才驚覺他不是要學英文才看字典,梁文道說他自修得來的英文其實可以好到扮演ABC,說一些「唔好意思,我中文唔係好好」之類的話,而他常常要用英漢辭典,是為了翻查一個英文詞彙到底該怎樣譯成中文,用於寫作。黎智英是個好學不倦的人,對於新知識、新科技,他樂於學習,也敢於實踐。
《蘋果日報》是最先全電腦排版,引進日本最先進彩色印刷機,美國最勁的立體圖形電腦,1998年已經有數碼版《蘋果》。大家看到他敢言及民主派的一面,其實,他是香港傳媒行業中,少數以知識為本的老闆。他不是文人辦報那種假道學,拋書包,表面憂國憂民,實際眼中只有利益,如明報的查良鏞、信報的林行止。黎智英是有理念的生意人,明白傳媒這門生意是以知識為本,只有活用科技知識,打破舊有成規,才能夠脫穎而出。

中共還要養Loser?

《蘋果》面對政權迫害,其他傳媒袖手旁觀,甚至幸災樂禍,是因為他們根本是一班loser,黎智英的手下敗將,他們視傳媒為一門討好權貴,對沖其他生意風險的工具,對知識、科技沒甚麼尊重,或者,根本沒有想法,只係用來提升個人社會影響力的手段,同中共、特區官員、紳商交往的name card。
《蘋果日報》如果最後消失,那是一場香港人的共業,那些討好權貴幸災樂禍的傳媒人,在《蘋果》消失後,他們同時也失去了存在價值,沒有輿論戰,中共為甚麼還要養着這些loser?
26年來一直買《蘋果》的讀者,會憤怒、會失望、會抑鬱,但大家記住,黎智英之所以是黎智英,是因為他是個有信念地生活的人,他個人的信念,灌注在《蘋果日報》。他對我說,閱讀令他得回做人的尊嚴,囚禁不可能奪走他的尊嚴。
在黑暗的時代,讓我們一起努力讀書,做個有尊嚴的香港人,劉細良的書評,也會繼續寫下去,知識的光芒,即使是多麼微弱,但在黑暗仍然足以照亮身邊的人。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