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提琴第一人
馬思聰歸葬廣州

蘋果日報 2007/12/10 00:00


40年前,他不堪迫害和侮辱,偷渡到香港,再赴美定居;20年前,他客死異鄉,未能如願看到自己創作的芭蕾舞劇《晚霞》在故鄉演出。今日,他的骨灰將從美國運至北京,再歸葬廣州,為他自己的《思鄉曲》續上最後的音符。終於魂歸故里的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小提琴第一人」的音樂家馬思聰。
於美國費城當地時間9日下午,馬思聰的親友在華盛頓公墓,為馬思聰和夫人王慕理舉行了起靈儀式。馬思聰夫婦的骨灰昨日在其親友和廣州市政府特派代表護送下,登上飛機,預定今日抵達北京。
偷渡香港被指叛國投敵
馬思聰是在1967年1月,攜帶着他至愛的那把小提琴,與妻子、兒女由廣州偷渡到香港的。公安部隨即成立專案組追查馬思聰「叛國投敵」事件,幾十人被牽連入獄,在上海生活的馬思聰的二哥被迫跳樓身亡,岳母、姪女和廚師也相繼被迫害致死。
直至1984年12月,馬思聰才獲平反。1987年3月,馬思聰因感冒入院,不料轉為肺炎並引發心臟病,未留下遺言就客死他鄉,享齡76歲。其夫人王慕理則在2000年病逝,兩人葬於華盛頓公墓。
去年,馬思聰的獨子馬如龍與親友商議後,決定接受內地音樂界的提議,讓父母歸葬故園。有關的書面申請呈送到國務院時,總理溫家寶批示:「請文化部研辦。」於是,廣州有關部門開始着手籌劃接回馬思聰骨灰的事宜。
本月14日為「馬思聰日」
儘管馬思聰夫婦生前沒有立下歸葬家鄉的遺囑,但他的後人相信,回國聽到他譜出的旋律在故鄉迴旋,符合他們兩老的願望。
廣州藝術博物院已設立馬思聰紀念館,馬思聰的後人也將其心愛的小提琴和數千份文稿捐給紀念館。
廣州「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委會將本月14日設為「馬思聰日」,活動包括《馬思聰音樂全集》首發式、馬思聰紀念雕塑揭幕、馬思聰骨灰歸葬等,當晚在星海音樂廳還將舉行馬思聰作品音樂會。
本報記者/廣州《羊城晚報》
馬思聰簡歷
‧1912:出生於廣東海豐
‧1923:往法國學小提琴,在巴黎音樂學院進修時,因家變回國,後再度赴法國,32年回國
‧1941:赴香港定居,後避難於海豐鄉間
‧1947:任香港中華音樂學院院長
‧1950-1956: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1966: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翌年偷渡到香港,再移居美國,被中國當局定為叛國罪,至1984年獲平反
‧1987:在美國逝世
人物
創作《思鄉曲》文革受屈辱
馬思聰出生於海豐的書香門第,11歲赴法國求學,13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提琴班,學成回國後,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音樂神童」。
頭戴高帽頸掛「吸血鬼」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思聰創作了不朽名作《思鄉曲》,被譽為「中國20世紀的音樂經典」。1948年夏天,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上門拜訪,邀請馬思聰到美國任教,但被拒絕。1949年1月,馬思聰在中共地下黨安排下,和100多位知名人士,從香港經煙台到北平,出席第一屆政協會議,後被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馬思聰開始頻頻受到圍攻、屈辱,有時要頭戴「牛鬼蛇神」的高帽,頸掛兩塊硬紙板,一塊寫着「資產階級音樂權威馬思聰」,另一塊上書「吸血鬼」,雙手還要拿一隻破搪瓷盆作為「喪鐘」,邊敲邊走,說這是「敲響了資產階級的喪鐘」。
當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和海外廣播的開始曲,停止播放了10多年的馬思聰《思鄉曲》,改播《東方紅》,令馬思聰萬念俱灰,最終促使他與家人在翌年偷渡到香港,再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移居美國。
馬離鄉赴美 周恩來難過
至1971年7月,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完成「破冰之旅」,從北京返回美國後,託人向馬思聰轉達了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問候,周恩來還表示:「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去美國,我很難過。」本報記者
馬思聰主要作品
-小提琴獨奏曲-
《牧歌》、《思鄉曲》、《搖籃曲》、《塞外舞曲》、《西藏音詩》

-小提琴協奏曲-
《雙小提琴協奏曲》、《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芭蕾舞劇-
《晚霞》、《龍宮奇緣》

-歌劇-
《熱碧亞》

-鋼琴曲-
《降D小調鋼琴奏鳴曲》、《鋼琴五重奏》、《花兒集》

-管弦樂-
《山林之歌》、《塞外舞曲》(管弦樂)、《亞非拉人民反帝進行曲》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