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投資者都曾經面對過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選擇甚麼股票作投資。要買藍籌股,所需的資金不少,作小額投資於一些備兌證或三四線細價股,風險又相應提高。曾認識一些較為另類的短線投資者,他們對一些新上市的股份總是情有獨鍾,他們的策略會是先留意近期的新股表現如何,如果普遍表現理想,他們都會透過證券行配售或公開認購取得股票,待股票正式上市後善價而沽。這種較為短線的買賣策略,要賺幾個價位並不困難,然而,這種策略是否穩操勝券呢?我看亦不然,最終還要看當時的客觀環境。
回顧2001年,總共有33間公司在主板上市,66間在創業板上市,全年集資淨額為110.5億,以「數量取勝」的創業板股份佔其中總集資額的28.7億,而且大部分都有不錯的升幅,相信不少投資者會認為來年會承接去年的餘威,這些新股能為他們帶來一些短線利益。但是,我認為大家仍要小心,因為當中有不少地方是小投資者沒有留意的,舉例說,去年年底之所以有這麼多創業板股份爭相上市,原因是原有的創業板上市規例已修改,不少公司趕快在去年年底上市,因此才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招股書必讀一章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部分公司都沒有進行公開認購,只是透過私人配售形式進行,因此在貨源歸邊及供求失衡的情況下,股價未必能真正反映其價值,散戶如盲目追入,所承受的風險太大。為了減低風險,相信勤力的投資者會看看招股書,了解該公司的情況,但厚厚的招股書究竟應從何入手?而且一些複雜的會計數字,又是否一般散戶所能應付呢?我認為會計數字雖然重要,但畢竟是一些歷史數字,對將來公司的發展只有參考作用,即使是招股書中列明公司日後的業務拓展計劃,也只不過是一個「過去對將來」的預計,這些都會隨着客觀條件改變而轉變,因此這資料未必百分之百幫助投資者選股。反而我覺得大家要留意「潛在風險」一環,因為這項目往往是直接影響日後股價表現的一大因素,如果投資者早有預備,可在股價對客觀風險轉變而作出反應之前趁早離場或入市,勝算自然提高,例如石油類股表現直接受制於油價表現,如果油價大變動時大家懂得作出適當投資策略,便可減少不必要損失,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卻是短線買賣策略重要一環。記着,沒時間看整本招股書,必先看「潛在風險」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