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潤發到譚新源 - 馮睎乾

蘋果日報 2017/06/27 05:20

十三維度馮睎乾王家衛周潤發許志安陳玉蓮譚家明《阿唇的故事》譚新源《廖詠湘》

昨日寫的《弒父》不是譚家明最好的電視作品,但今天重看,仍堪玩味。例如配樂,《弒父》開場,陳玉蓮呆坐她殺死的爸爸旁邊,沒配上驚嚇的罐頭音樂,反選用巴哈的第四號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樂章,後來陳邊漫步邊回憶,巴哈這段行板又再度響起。為什麼是這音樂?也許只是編導直覺,但我想到的是:這闋樂章主要由一隻小提琴和兩支笛合奏,恰好呼應陳和父母三個角色,這音樂在沉思中緩緩前進,亦與陳踽踽獨行、思前想後的處境吻合。譚導年青時醉心文哲,熟悉音樂,配一首巴哈易如反掌,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是一想到當時連配樂也如此精緻,今天則是是旦旦,難免感傷。
儘管譚家明一直堅持跟王家衛沒有關係,但我認為兩人至少有一共通點,就是能看穿演員內心,還原他們的本來面目。例如陳玉蓮自有一股倔強,不必用力演,《弒父》角色已經上身。又如周潤發,譚家明找他拍《廖詠湘》和《窒息》,都演攝影師,我越想越覺詭異──「拍照」和「開槍」的英文都是「shoot」,以前發哥在電影中靠開槍揚名,如今現實中的發哥也是攝影師,難道譚家明不但看見演員本質,還感應到他的命運?
譚導在TVB最後的作品,是我最喜愛的《阿唇的故事》,男主角由劇務譚新源擔綱,拍的也是譚新源本人的成長故事。我當初以為譚家明看了布烈遜的《電影書寫札記》,受「模特兒」理論啟發,才用非專業演員來做實驗,但本文落筆前我問了譚家明,才知道他只想以譚新源的經歷為素材,半真半假演繹他的人生,並沒想到布烈遜的理論。雖然我搞錯了作者意圖,但看作品效果,那位有幾分似許志安的譚新源,的確把阿唇演活了──不是「演」,是「是」──跟布烈遜追求的真實,不也殊途同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