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學者倡買房託基金收息

蘋果日報 2015/07/22 00:00


【本報訊】政府推出通脹掛鈎債券(iBond)的初衷,是幫助市民對抗通脹。不過每年可供認購額度僅得100億元,估算下每人僅得2手債券(2萬元),債價連債息難完全抵銷日常龐大開支增長。有理財專家認為,可透過購買金融資產,例如股票來抵銷通脹。
市場上有不少與衣食住行相關的股票,派息往往能夠對沖通脹,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表示,買股票收息對沖通脹「其實都work(可行)」,例如通勤者可買港鐵(066)、揸車可以買石油股等,但他提醒,需要在股價較低時買入。
據本報統計,由於現時衣履及交通類過去12個月陷於通縮,相關股票股息率高過價格漲幅,意味買股收息可足夠抵銷相關開支有餘,而住屋及外出用膳等項目通脹仍然凌厲,股票派息率只能略為幫補開支。李兆波認為,市民可透過積極投資,不只賺息,要在股票市場獲利以解決通脹壓力。
empty
溫 傑
慎防股價下跌風險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以股票抗通脹應該要小心選擇,尤其是美國聯儲局加息預期下,銀行息率將會提高,公用股息率將失去吸引力,而且要承受股價下跌風險。但長線投資者仍可選擇港燈(2638)、恒生銀行(011)及置富(778)等大型股票。
不過,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以股票對沖通脹有難度。因上市公司未必能成功將通脹轉嫁至消費者,影響公司盈利及派息。而且派息是由管理層決定,「因此不能確保公司派息永遠慷慨,甚至有機會減派息,令回報減少」,而部份公司的財務伎倆如供股,甚至會影響股東回報。
麥說:「基本上沒有百分百抗通脹的方法,即使持有房地產等磚頭,亦需要承受樓價有機會下跌之風險,難有方法可以絕對受惠。」不過,若果真的要以股票抗通脹,他認為買房地產信託基金屬較保險方法,因法例規定該些基金九成盈利用來派息,但前提是本港租務市場平穩,「股息率6至7厘跑贏通脹有餘」。
■記者周家誠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