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神經失調篇 - 李怡

蘋果日報 2003/04/26 08:00


政府出招救市,一百一十八億元中的四十點七億元用來「派街坊」。在疫情未止之時,刺激消費作用不大。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暗示是出於政治考慮:「令市民情緒好些,也是重要的。」
想起一個笑話:財爺、特首共坐直升機,財爺說:我把十張千元鈔從飛機上扔下去,十個人撿到,他們一定很開心。特首說:如把這一萬元兌成一百張百元鈔,那就會有一百人開心。飛機駕駛員說:有一個使全香港人開心的方法。特首問:是甚麼?駕駛員說:把你扔下去。

市民金句:「這些只是小恩小惠,長遠對香港無幫助,不如把政府搞好。」另一金句:「有得減都好,不過想令大家開心還是那件事(董下台)。」──引證了以上的笑話。
董伯接連幾天頻頻曝光,率官員見記者,以示他統率抗炎的地位。但講話慌張,神情恍惚,讀稿語言不連貫,一向英語流利的他,連「基金」的英文是甚麼都忘了。有專家說這是自主神經失調所致。
那是中央炒了衞生部長和北京市長兩名高官之後,香港輿論紛紛要求董下台,他的極度恐懼的表現。

被中央炒的北京市長孟學農,只上任三個月,既沒有經過與前任政府官員的「磨合期」,又對肺炎講話不多,竟也要承擔責任。相對於處事慢九拍的董伯,與低估危機以致使疫情擴散社區的楊永強,他們能繼續安坐其位,是拜「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所賜了。
筆者在九七前就說過:沒有民主的「港人治港」,倒不如「京人治港」,信乎?
梁錦松說:肺炎是天災,是一次性事件,故紓緩措施也是一次性的,為應付短期的經濟困境。
地震是天災,颱風是天災,過去就過去了。瘟疫的災禍帶有人謀不臧的人禍成份。是短期抑長期,是一次或多次,還要看內地氾濫程度與董政府應變是否有效。

學校復課首日,出現大排長龍探熱的亂象。繼威爾斯、聯合及瑪嘉烈後,大埔那打素醫院又告淪陷。多位醫護人員致電電台節目投訴保護裝置不足。
市民要的不是高官的清潔騷,不是董太全副武裝做義工,不是派糖給大家開心一下,而是採有效措施遏制疫情。像醫護人員裝置、學生探熱這些事,怎會弄得一團糟?

中央炒兩名高官後,商界、政界、民間紛要求董讓曾蔭權掛帥抗炎,據聞中央駐港機構也懷念傳統公務員的辦事效率。然而,這更促使董把曾打入冷官,而事事要自己出頭。
唉,香港不是沒有人才,只是被一個志大才疏的人霸住茅坑不拉屎,一再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