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中國組|別了《蘋果》,也別了自由的香港

蘋果日報 2021/06/23 23:06

中國組蘋果日報

在香港做中國新聞,是遊走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熟悉在於風俗、語言,陌生在於政治與制度。這讓記者能抽離地觀察中國,書寫中國,然後揮筆到底,一寫而盡。傾力將民族性、大一統思想、天朝、集體主義等等琅琅上口的抽象政治概念,以各種型式表達出來。身為記者,最痛快的莫過於此。
想得到,未必寫得到,寫得到,又未必可以寫。此前我曾在其他大媒體的中國組待過,有要求不寫中共領導人的,也有要求朝請示晚匯報的,而《蘋果》中國組不曾有這種要求,只要是認為有價值的,儘管做。
我總喜歡用大敍事角度寫稿,有時想探討的題目比較抽象或範圍過大,如民族主義是如何在中國興起、中國民族問題等等。說實話,我也覺自己麻煩,不過老細對我的「大想頭」不曾皺過眉頭,常瀟瀟抛下一句:「好,你做。」如果需要出差的,她更苦口婆心地向我(們)保證,「錢唔使擔心,諗到想做嘅就去做。」《蘋果》中國組,是我待過最自由的中國組,也是讓我感到最痛快的一組。
在《蘋果》中國組短短的兩年半,是我閱讀得最多的一段時光。找到有趣的題目,我「往死裏讀」「往死裏尋」,而絕大多數的情況,是讀了一萬字,抽絲剝繭後只剩下寥寥百字,甚至未能寫進文章之中。之所以能夠「往死裏讀」,還是多得同事們捱義氣,擔起了一篇又一篇的專題。
面對港版《國安法》壓境,黎智英先生及《蘋果》一直走在自由的最前線。他們撐不下去了,但無負數以百萬計香港人的支持。「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這是我近期講得最多,也想得最多的句子,用來形容黎智英先生及《蘋果》適合不過。
縱然我早已想過《蘋果》會被迫關閉,但身臨此景,心理準備總追不上形勢的變化,尤其剛才在天台望下去,看見一片燈海,這種感動我不曾擁有過。感謝《蘋果》,為了香港的自由奮鬥過。
自由不死,歷史也會判我們無罪。
註:《蘋果》中國組,可能是全行笑聲最大的一組。
記者 李止渝
-----------------------------
蘋果App大升級 更簡潔更就手!了解更多立即下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