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八卦新聞推動虛偽文化

蘋果日報 2002/01/23 00:00


台灣作家 胡晴舫
台灣政治女明星璩美鳳的私人性愛生活遭人設計偷拍,然後被壓成光碟,與一本雜誌綁在一起於市面上銷售,應該算是最近華人社會最驚爆的大新聞。光碟流傳之快,看過人數之多,大概小哈利波特也望塵莫及。
目前,台灣許多人都把這事件,歸咎於黎智英。由於《壹週刊》效應,使得原本競爭就十分激烈的台灣媒體,更不得不採取極端作法以求脫穎而出。於是,出現了《獨家報導》這次竟然不擇手段,將來路不明的名人超級性愛光碟,全不「打格」,就這麼隨雜誌附贈。僅僅為了促銷發行量,如此而已。
璩美鳳確是被毀了。今後所有華人見到她,都不會忘記她做愛的模樣。可是,這件事情的解讀,不能只是停留在媒體的惡性競爭,或名女人的私生活操守問題而已。應有其他層次更值得探討。因為,性與政治向來是一個社會最複雜的禁忌,兩者又常常互為牽連,共生一體。檢驗一個社會處理政治與性的態度,能看出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
台灣歷經戒嚴、開放黨禁,廢除出版法,又舉行了總統大選,順利換黨執政,言論自由、新聞尺度可說是全球華人社會裏最高最寬的一個──應該也是如此。可是,在這些狀似開放的社會面貌之外,文明的分寸在哪裏呢?
璩美鳳事件,暴露出台灣社會還不熟悉如何從事公共議題的討論。在社會的公共領域裏,媒體與大眾當然擁有監督政要名流的權利;而且,在民主社會,執行這項權利是一種義務。

璩美鳳也曾偷拍
不過,台灣媒體與社會大眾目前顯然還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只要每天晚上打開電視,瀏覽一切談話節目,就會發現所有設定話題全是充滿臆測性、煽動性,現場來賓或叩應進去的觀眾所發表的言論,也全是情緒化的發洩,說完就算了,沒有任何可以落實並認真思考的專業討論。台灣有法律、有憲政,但一般民眾至今仍習慣出了事就上街抗議,並不知道如何循正確管道爭取公義。
更無奈的是,有時連執政的民進黨也脫不了這種喜歡喊冤、不懂檢討做事方法的草莽習性。因對媒體監督缺乏正確觀念,不清楚甚麼叫大眾知情權利,也不懂分辨公共事務與名人隱私,台灣社會終於混淆了監督與偷窺的區別。
至於璩美鳳本人,其實是台灣媒體最先不尊重個體隱私的始作俑者之一。當年璩美鳳仍是電視記者時,就曾假扮同性戀者,進入同性戀酒吧,使用隱藏式攝影機拍錄,把一群同志的面孔統統曝光,引起極大爭議。
如果說《壹週刊》和即將也在台創刊的《蘋果日報》,真會對台灣社會有甚麼負面影響,那應該就是這種假冒的道德感。因為注重揭露,就牽涉到醜聞的定義。當《壹週刊》這類媒體日日夜夜監控名人生活,誇張報道他們的「出軌」,無形中正在散播某種泛道德的評斷標準。
事情發生後,看見的盡是對未婚女子性生活的檢討,對多重男女關係的譴責,對禮教倫理的呼籲。當大眾消費這些八卦訊息時,一種新興的道德保守心態也悄悄跟着復甦。其中,更不乏對新女性的箝制與反撲。
璩美鳳何其無辜。她是一個單身女人,美貌與魅力使得她擁有許多追求者。她要如何利用這些人生的「戰利品」,其實一點不關其他人的事。許多政壇男性將權力當作春藥使用,拿公家錢上酒家,拉幫結派與黑道掛鈎,卻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見媒體提起。這些隱而不顯的共犯結構,才是真正應該注意並加以報道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