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聯繫滙率實施後,市民同時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及壞處,特別是發生了亞太金融風暴之後,時不時會有些議論認為,是時候把聯繫滙率拆解,讓市場重新主宰滙率市場。
筆者並不反對檢討聯繫滙率,因為任何一種制度總有其利弊,如果利多於弊便應該採納;如果弊多於利便要放棄。假若胡亂撤銷聯繫滙率,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放棄或取消聯繫滙率代表甚麼?是採用自由浮動方式,或把港元掛鈎在其他貨幣,例如人民幣,還是一籃子貨幣?抑或是改變現行的掛鈎滙率,不訂在1美元兌7.8港元,而是訂在例如1美元兌10港元?
採取哪種方式未有公論,但一般人心目中卻認為,港元脫鈎之後,會有利香港經濟,特別是出口方面。但港元有貶值壓力時脫鈎,是否對經濟最有利?
有不少學者認為,假設真的把聯繫滙率解除,應該是趁美元弱,港元強之時,因為這個情況對於經濟的衝擊會降到最低。透過利率等同理論得知,如果美元貶值,亦即港元升值,港息便會下調,這更加有利消費及投資,特別對房地產有正面影響。
相反在港元弱、美元強之時脫鈎,港息便會上升,對房地產更加不利。所以就算要檢討,首先條件是美元弱、港元強之時,其次是經濟狀況健康,能夠承受脫鈎時之衝擊,兩者缺一不可。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