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北京報道】內地與香港展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稱「安排」或CERA)磋商,內容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尋求在落實世貿承諾前,向港商開放市場。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安民表示,內地省市或企業可能對此有點意見,但不會造成障礙。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昨日與安民展開首次磋商,會面時間僅個半小時,雙方同意3月在港再舉行會議,其間工商局及工業署高官將與外經貿部高官緊密聯繫,希望盡快完成磋商,但雙方都不肯承諾在1年至1年半內實施「安排」。
磋商貿易投資便利化
梁錦松昨日並會見了外經貿部長石廣生,工業署長羅致光則在會後隨即與外經貿部台港澳司司長王遼平舉行首次非正式討論,晚上離京返港。梁錦松在記者會上表示,磋商「安排」的範圍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內地及特區政府會在短期另就「安排」的涵蓋範圍進行廣泛諮詢。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香港工業總會曾提出所謂「先易後難」方案,希望先就商品貿易達成共識,讓在港生產的商品可獲內地減免關稅,但特區政府認為,服務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八成,要磋商應該爭取最大利益,所以同時磋商服務貿易及投資便利化。
消息人士又指出,投資便利化並非單獨是世貿框架下的題目,事實上亞太經合組織也有類似規定及討論,讓成員方在其他成員的投資,可以減少行政的障礙。
商界盼1年後能實施
安民在記者會上被問及內地省市或企業會否反對提前開放市場予港商時說:「中國加入世貿的15年4個月談判,也是內地各省市和企業經歷觀念的改變和發展的過程,對於這一個「安排」,地方有意見肯定有可能,但不會造成障礙,我沒聽到香港威脅內地的論調,但有點意見也不足為怪。」
至於其他世貿成員會否反對,梁錦松表示,建議只是要求內地提前向港商開放市場,並無將其他國家投資者排除在外,類似協議在世貿成員中十分普遍,預計不會受到非議。
20個月前首先提出類似建議的香港總商會對進展表示歡迎,總商會總裁翁以登表示,希望中港雙方可以在5、6個月內談妥香港公司的定義,「安排」仍有機會在中國入世後12至18個月內實施,讓港商可以提早進入中國市場。
他說,總商會將於3月前向港府提交更詳細建議書,如香港公司的定義,包括在港營商年期、管理層中有香港居民、在香港有商業運作、有香港僱員及有繳稅等,可能用計分制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