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錘】湯家驊做得最錯的一件事

蘋果日報 2015/06/24 00:00


湯家驊退黨、辭職,然後繼續留在政壇開闢第三條路。《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認為在此時,最適合跟他做一個階段性總結。

湯家驊希望在香港現時兩極的政治光譜之間,發展第三條路:中間、溫和、理性,對香港是好事。這路線在香港也?對有市場。所以,他的理念和目標沒有錯。畢竟香港非獨立國家,此刻?大部份香港人亦不支持香港爭取獨立,要跟中央「又傾又砌」是客觀現實。

但問題是,湯家驊在推動他的中間、溫和、理性路線時,就犯下不少錯。他公開發言永遠只是批評泛民,但對中央和特區政府就相當體諒,慧玲隨便舉兩個例子:

(一)他令泛民最夭心夭肺的一句,是說泛民沒有政治智慧,不適合從政,這一句,泛民議員位位也覺得礙耳。

(二)他另一句經常掛在口邊,是說泛民議員沒道德勇氣,怕流失選票。即使昨天他上兩個電台接受訪問,他的口徑沒變,一直批評泛民議員口不對心。

梁家傑曾形容溫和派以為「拍膊頭」就可以有民主,湯家驊大發雷霆要梁道歉,易地而處,湯家驊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一下泛民聽到他此等公開批評,會有甚麼感受?「你說別人表裡不一,民主黨2010年為了支持超級區議會方案,承受了多大壓力,相反你湯家驊明明支持這方案,但就投下反對票,究竟是哪個沒有勇氣呢?」

一國兩制行到此處,步履蹣跚,中央和特區政府怎會沒有責任,有權的人一定比沒有權的人責任更大。但對泛民如此嚴苛的湯家驊,對中央或特區政府,就相當體諒,一句重話也沒有,例如他曾指出中央企硬831,因為泛民太硬不懂策略;中央不聽陳弘毅這些溫和派意見去修訂831,是因為陳弘毅沒有票在手,而有票的泛民又不理會陳弘毅。總之,千錯萬錯,也是泛民錯。

從效果來看,湯家驊這種表達方式,確實能獲中央一定程度的取信,但就失去了原本的盟友,即泛民的信任。是得是失,湯家驊自己衡量,但如果湯家驊想做一位拉攏中央與泛民合作的中間人,這樣的表達,則未必能達到效果。

湯家驊個案很值得從政者反省、學習:有好的理念,也要懂得怎樣做推銷員,傳達給大眾知道。慧玲說:「其實做人也是這樣,我也要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