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Duchamp)在現買的尿兜上簽個名送去參展,成為了震撼地表的名作《噴泉》;香港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和杜尚對着幹,反將藝術品滲進草根雜貨店,透過空間錯置,引發觀眾思考藝術的真·價值。
如果藝術源自生活,藝術品與生活用品價格是否應讓掛鈎?甚至,陶瓷汽水應否比真汽水便宜,因為汽水能解渴,在沙漠給你一罐陶瓷汽水會換來粗口侍候吧?
尹麗娟的計劃第二部份《珍百貨》更有趣,她把仿製日常用品的陶瓷「藝術品」,在上環黃金畫廊地段以十元八塊的低價出售,藝術珍品vs雜貨,真品vs複製品安然並存,叩問:「藝術品點解咁貴?」
一罐汽水在坪石邨賣五蚊,她創作的陶瓷汽水就賣五蚊;豆豉鯪魚、波子汽水、腐乳、杯麵等30款的陶瓷作品琳琅滿目,全部由江西景德鎮生產,每人限買三件,十幾廿蚊找數,童叟無欺。結果,她的signature piece盒裝牛奶最早沽清,接着是連鞋底花紋都具象無遺的「白飯魚」,60蚊就能認領一雙,畫廊開門前已引來觀眾排隊掃平貨。
去年代表香港參與南韓光州雙年展的尹麗娟,創作喜歡參考日常物品外形,倒模製成陶瓷作品。不愧為浸大視覺藝術助理教授,尹麗娟在展場還印刷了《導賞手冊》免費派送觀眾,引導觀眾思考,其中更特別提到2014年上海商人劉益謙2.8億港元拍下明朝雞缸盃用來飲普洱這單新聞。她希望大家思考,「喜歡一件藝術品,有人願意付2.8億,有人可能連28元也不願意。試在《珍百貨》中選取一件作品,你會願意用多少錢買它?如果要你用一樣自己擁有的物品去等價交換,你會用甚麼?」
尹麗娟不但顛覆杜尚的「實驗」,也反證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理論,提出複製品消減藝術的靈光(Aura)。她卻質疑,當藝術作品本身複製現實物品,現實物品的「藝術靈光」是否會被提升?
尹麗娟鍾情於傳統陶藝卻賦予當代性,她早年的作品是把香港街道的招牌中常見的字,轉化成石膏,再拼湊成一首古詩。後來,她又以石膏紀錄書本的外形,把大量的古書轉化成藝術品。去年光州雙年展的主題是「藝術何為」(The Eighth Climate(What Does Art Do?)正是她常思考的主題,所以這次有趣的「實驗」,也是這個主題相同概念的伸延部份。
藝術家誰不想在生時創作「天價」作品?尹麗娟卻偏偏把自己出品用「地價」出售,希望大家可以買件平嘢走,平民都可以成為收藏家。
「整件事的重點不在藝術品本身,而是低價賣藝術品會引發甚麼討論?」這是藝術家最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