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蘋果日報 2004/07/02 08:00
頂着太陽揮着汗,數十萬人一條心,只為追求一個住得安樂的香港。
黃建通攝
小孩子也上街,為民主出一分力。
梁祖彝攝
維園內有人把鞋子綁到頭上,唱出港人對普選的訴求。
美聯社
不同政治態度,盡在遊行中。
鄭志雄攝
舉着董伯的「懵董頭」,大家內心其實一點都不覺得好笑。
鄭志雄攝
居高臨下,看盡遊行的人龍走過,攝影師專心捕捉歷史一刻。
李偉民攝
市民:自從有了他,米缸常不滿,「慒董飯桶」誰都不想要!
曾顯華攝
愛香港的外國人也來舉牌遊行,支持民主的聲音。
曾顯華攝
聽厭了空頭支票和廢話,請給我們實際成績吧!
曾顯華攝
遊行隊伍中,出現令人會心微笑的「問候」句。李鵬飛看了,有甚麼感受?
謝榮耀攝
古思堯與巨籠所到之處,令人矚目。
黃賢創攝
市民高舉標語牌聲討「港奸」4條A,是比較偏激的表達方式。
王子俊攝
回歸後二千多個日子是好是壞,港人點滴在心頭,更怕的是未來日子還要「安哥」。
曾顯華攝
走在民主路上,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爭取民主的決心,對壓制自由的不滿,姿態可以激揚,也可以溫婉;態度可以嚴肅,也可以幽默。有人乾脆亮出理直氣壯的「還政於民」標語,有人自製諷刺當權者的「懵董飯桶」,或者高舉「不要糞話」紙牌,幽「土共」一默。對!表達方式可以不同,但信念只有一個,我們愛香港,所以愛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