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飲茶】蝕足10年 良心茶樓老闆賣$9.8蝦餃 為電梯同立案法團打官司:為班街坊

蘋果日報 2020/03/29 06:02

天后酒樓老字號點心

「飲茶」在香港蔚然成風,漫漫數個世代,港人持續流行這種地道飲食文化,港人客氣相邀「閒時飲茶一聚」,當然並非單純品茗,這個「茶」字沉澱了數百年的粵式文化歷史,蘊含了不少珍貴的回憶片段。茶居是酒樓的雛形,指以飲茶為主的小屋。後來,漸變成三層高的茶樓,再有酒樓和香港的酒家。「上高樓」是清末民初上茶樓飲茶的一種古雅說法。那時,茶樓主要是飲茶和吃點心的地方,並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卻有設置曲藝茶座,不同愛好之茶客聚腳不同處,或下棋,或賞曲,或撚雀。

香港人上酒樓「飲茶」,喝茶吃點心,不只是填滿肚子那麽簡單。一份報紙、一壺茶,幾款點心,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每個不同生活習慣的港人,都會找到他們喝茶的時間,夜貓子的夜茶、公公婆婆晨運後的早茶、上班族的商務午茶、太太們的休閒下午茶。呷一壺剛沏好的熱茶,自是心曠神怡,不過,除了熱茶,還有讓人垂涎的美味點心,才可充分滿足口腹之慾,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卻萬萬不可缺少。

粵式酒樓御名軒的負責人李家裕,現時已屆不惑之年,對於酒樓有種情意結,在其紛飛的回憶細絮中,想起兒時在酒樓樂極忘形的「醜事」,現在聽起來卻是無傷大雅的「報聞」。他笑說:「酒樓係唔可以無,有好多童年回憶,以前酒樓好大型,好多小朋友一齊玩,父母點菜飲茶,我哋一班小朋友就四周圍亂跑。諗起細個嘅時候,一個壞經歷,我細個就比較百厭,喺酒樓通處跑,突然踢腳,一隻鞋飛咗出去,跌喺人哋枱面一碟腸粉上面,茶客竟然無鬧我,所以到而家都仲好記得。」

牽繫兒時

不乏上了年紀的茶客光顧御名軒,清晨時分,老人家喜歡到茶樓度過悠閒時刻。七時正酒樓開門,很多時候,首名進門光顧的茶客都是公公婆婆,他們原是早市及午市的常客。尤其在早上,甫開門,老茶客竟自行斟茶執位,毋須假手於人,當第一輪點心出爐,他們就理所當然地跟夥計說,「知道我要食咩嘛,照舊啦。」長者互相為對方添茶時,有一個習以為常的小動作,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是粵式傳統餐桌禮儀,總會以三根手指輕敲桌面,這暗示式動作等同說「謝謝」,代表向倒茶的人致謝。追本溯源,這個有趣的粵式飲食文化,源自清朝某位皇帝的一段遺聞軼事。因皇帝微服出巡,一天與臣子上茶館,為掩飾其身份,便站起來為臣子倒茶。皇帝先想出一個讓臣子代表磕頭謝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輕敲桌面,一根手指代表他們磕頭。

添茶這小事,本來不用老闆李家裕出馬,但人手不充裕的時候,他便會親力親為,因此認識常光顧的茶客,不時互相問候寒暄,他更仔細記得某些熟客已經光顧了長達整整八年,形容為忠實粉絲亦當之無愧。李先生認為到酒樓飲茶對於長者而言,有着一種深厚情懷,牽繫着孩提時代的點點滴滴,「朝見口,晚見面,大家總會認識。可以咁樣講,我唔當佢哋係客,會當係朋友甚至一家人。你眼見到嘅公公婆婆,佢哋嘅童年回憶都係跟父母,甚至乎佢哋嘅公公婆婆飲茶,飲茶就係佢哋以前其中一種生活,愈老嘅人就愈記得小時候發生過咩事。」美食讓人感到愉悅,飲茶如是,李先生相信老茶客在回憶中再三回味往昔快樂滋味。一名光顧了約十年的老婆婆認為酒樓招呼不錯,環境乾淨,這樣就吃得安心,「始終幫襯咗一段長時間,直情係食份感情。」另一名家住西灣河的嬸嬸,以前每日來飲茶,現時每隔兩至三天才來一次,「支持一下,佢哋招呼好好,大家都好熟,幾乎都識晒所有夥計。」

惠澤街坊

點心,以精緻小巧的造型、千變萬化的款式,點中不少老饕的心意。這兒的點心單上種類多不勝數,數十款大、中、小點,蒸煎炸煮炒一應俱全,還有包、餃、卷、片、糕、餅及酥類。蝦餃、燒賣、腸粉──酒樓三種尋常不過的蒸點。然而,愈是看似簡單的點心卻愈考功夫,這兒的點心貴乎鮮,皆因全都是自家製作,沒有一款由製造商供應。蝦餃餡料主要有蝦,搭配少量冬筍及豬肉,餃皮薄、餃身呈半月形、肉汁豐盈、色澤白裏透紅。分為三層的燒賣,由上至下依次是新鮮蟹黃、鮮蝦,以及加入香菇的肉餡,啖啖鮮香馥郁。熱騰騰的蒸腸粉,香滑軟薄,還散發着陣陣米香,餡料鮮味十足,有鮮蝦、叉燒、牛肉。

除此之外,御名軒比較早期推出的一款素食──鬼馬腸,用米網炸過,裏面是蘿蔔絲,簡單卻滋味無窮。李家裕深信儘管食物味道如何不濟,只要食材新鮮,仍有鮮味作為賣點,為了堅持用新鮮豬肉,他每日凌晨四時上班採購鮮肉,即使價錢比較昂貴,他爽脆地說:「寧願賺少啲。我哋好多特價點心都比坊間賣得平,一籠蝦餃、一碟盅頭飯先至九蚊八毫。」酒樓經歷幾許風雨,地價舖租節節飆升,多年來其點心價錢竟然減價比加價多,生性豁達的他抱着「回饋食客」的心意來經營,認為只要承擔得起夥計人工和店舖租金,少賺一點也沒有所謂,價錢上應該要人人負擔得起,「坦白講,呢十年嚟都仲係蝕本,我都已經四十歲,人生都行咗一半,只想令附近街坊受惠,呢一點對於我做生意嚟講最緊要,重要過睇住盤數賺咗幾多。」

關愛長者

最初考慮晉身酒樓行業,原來思想掙扎良久,他解釋:「絕對唔係自己本業,以前曾經喺茶餐廳做過兼職,但係,經營一間酒樓就要由零開始,因為通常做酒樓都係接手,我直接將前身嘅食牌取消由零開始,呢件係最難嘅事。」選址於天后這店舖開酒樓,主因則是其岳父岳母的物業,毋須承受租金壓力。裝修時,李家裕日日都來監工,甚至親力親為,連搬板批灰都親自動手。酒樓開張十年,首三年入不敷支,生意出現赤字,他反思,酒樓就是一種傳統飲食文化,可以改變但不能太多太急,可能因為最初裝修及食物的款式太過創新,以致讓當時的客人未能接受,當時客人來到門口張望,猶豫着好不好貿然光顧,「明白客人嘅心態,始終覺得酒樓新開張,又唔係集團形式,無人識店名,直至食過之後覺得滿意,才會有信心。之後,再推出新點心,佢哋就願意去試。」

酒樓位於一樓,由地下拾級而上,李家裕有時挽着數袋稍重的東西,亦需夥計幫忙拿上樓梯,對於年老茶客而言更是一步一艱辛,原來,這裏的業主立案法團與商店互相對立,禁止商戶使用大廈電梯。大廈在1953年建成,電梯用了數十年,直至新一屆主席上任,就出通告指李老闆等商戶違反了大廈條例,對長者關懷備至的他忿難平:「佢話電梯唔屬於我哋,所以唔可以用,點解我要極力爭取,甚至鬧上法庭呢?因為酒樓較多公公婆婆或者行動不便嘅客人,抹殺佢哋嘅使用權,而去畀健全嘅人使用,我絕對唔認同!」他心甘情願去為茶客奮力爭取權益,非因一時意氣,只為濃濃人情,顧念多年的感情,他懂得老人家退休後日子清閒,酒樓便是他們打發時間的最佳去處。人來,風雨不改,沏一壺茶,茶香氤氳;人去茶涼,濃情仍在壺中醞釀。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御名軒
地址:天后電氣道22-52號金殿大廈1樓
電話:2578 9983
營業時間:7am-11pm
詳情: https://bit.ly/2Jozc9D

-----------------------------
【武漢肺炎】專頁
全民自救 抗疫資訊盡在《蘋果》

-----------------------------
工作辛勞想食餐好?《飲食男女》每日為大家示範 三餸一湯 ,為你的住家飯帶來一點不平凡!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