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園燭淚重生 化成黃雀之羽

蘋果日報 2019/05/31 00:00


【本報訊】與其空談無力感,不如以自己最善長的事讓自己充權。藝術家黃國才特別為今年六四30周年,構思以過去維園燭光集會用剩的蠟燭,重新塑造成為一片片的「黃雀的羽毛」。他自言傘運期間,以為示威、抗議才算是一種參與,但其實人人都可以用不同方法參與,這樣才是真正的參與。
empty
剩蠟倒模後成為不同顏色羽毛。
empty
羽毛概念來自黃雀行動,製作者盼大眾想起「追求民主,但係又消失咗嘅人」。
藝術家︰紀念為民主而消失的人
黃國才與支聯會秘書長李卓人,昨日一同在六四紀念館製作「黃雀的羽毛」。黃國才表示,他收集到的蠟燭實情來自2013、14年間,是維園六四燭光集會後市民用剩的。他形容這些蠟燭形態儼如民主女神火把,是一個雕塑。當要為六四30年製作一些藝術品時,甚至想過把所有蠟燭重塑為一座巨型蠟燭,然而考慮到這作品不夠正面兼過份簡單才放棄。

黃國才又想起已故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提起,當年營救民運人士之所以命為「黃雀行動」,可說是受到《野田黃雀行》一詩影響,李卓人亦讀出該詩的部份:「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黃國才續說,這段詩句說明人人都可在別人有需要時「拔刀相助」,即使今日港人可能都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成為被困網中的黃雀。

黃國才表示挑選羽毛為題材,是希望大眾想起「追求民主,但係又消失咗嘅人」,再者羽毛「好似一個人為自己嘅理想向天飛,然後喺天空上跌番一條羽毛落嚟」,隱含神秘而浪漫的感覺。他亦提到,自己在傘運後如很多人般充斥無力感,想到自己只懂得藝術時,就覺得不如以自己最善長的事讓自己充權,只有人人都以自己的方法去參與時才算真正的參與。
■記者呂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