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粵港合作 港府應堅持審慎 - 程政
近幾年香港門戶大開,大批資金、企業急速北移,造成本地勞工失業率激增,這些教訓必須吸取。
粵港首腦近日在港舉行論壇,探討兩地合作發展,未見成效已先起爭拗。就放寬深圳居民免簽證來港旅遊一事,本地兩大左報罕有地出現立場迥異,《大公報》全力催谷,大唱讚歌,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文匯報》則大吹冷風,力陳弊端,強調中央態度審慎,目前難有定論。另一方面,興建港澳珠大橋方案問題又引發兩大利益集團對撼,合和主席胡應湘與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不顧身份公開互窒,貽笑大方。
由於免簽證入境和興建跨境大橋都涉及中央政策和複雜的地方利益關係,因此面對各方爭拗,粵港雙方政府高層處境尷尬,態度曖昧,廣東省省長盧瑞華和特首董建華都不敢明確表態,只得推說事情有待研究。
粵港合作利字當頭
粵港合作對兩地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在大方向上不會有人反對,但是具體項目的落實則涉及各方的實際利益,利字當頭,自然各有各的算盤。目前最熱切促成跨境合作的,是深圳和珠海兩地,因為放寬居民免簽證來港,可令深圳突破現時經濟特區的規限,與香港進一步連為一體,聯手與內地其他省市競爭;而興建跨海大橋,則可令珠海繞過深圳直接與香港接連,擴大發展空間。至於合和與和黃的爭拗,背後更明顯是不同集團的利益之爭。
自回歸以來,粵港之間合作發展速度快慢與否的問題一直備受爭議,本地一些愛國商人曾多番指摘部份對開放邊境管制和跨境工程持保留態度的港府公務員,指他們「閉關鎖港」,沒有「一國」觀念,是粵港關係的「人為障礙」;但港府官員則強調,必須審慎考慮香港經濟穩定和保安問題。
促進粵港兩地經濟
毋庸置疑,合作發展可以促進粵港兩地之間互補,尤其是現時香港經濟低迷,必須依靠內地作為腹地以及面向中國市場,才能找到出路;但是,發展必須以穩定為前提,盲目急進只會令陣腳大亂。近幾年香港門戶大開,大批資金、企業急速北移,造成本地勞工失業率激增,這些教訓必須吸取。
我們認為,港府對處理粵港合作發展事應該堅持審慎態度,立定宗旨以香港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之間取得平衡,不必因為某些人上綱上線亂扣「帽子」而動搖。
(圖)在放寬深圳居民免簽證來港一事上,未見其利已爭拗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