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語●4,000呎空間推廣年輕藝術家 
Lost & Found & Reborn

蘋果日報 2021/06/23 02:00

嘉圖畫廊筲箕灣香港藝術家

穿過食肆林立的筲箕灣東大街,二級歷史建築天后廟活現眼前,再走幾步就有屹立百年的一棵老黃葛樹替人擋艷陽,這樹是擴闊路面時街坊要求保留的精神名物。幾步之遙就見到舊樓改建而成的新樓盤「EAST 17成昌樓」,住宅和地舖還未入伙,二樓的畫廊嘉圖(Grotto)卻燈火通明,是人聲鼎沸的東大街難得的植入式4,000呎靜謐空間。
「我深信最好的藝術,總是孕育於一個社會挑戰與變遷最大的時候。」— 嘉圖畫廊創辦人歐陽憲
「這幢是家族物業,疫下把心一橫將二樓改成畫廊,作為嘉圖20年的一個新起步。香港的私人展覽場地很少,希望這個新空間可以做一些相對較不重視銷售的展覽,多與其他團體合作,當夥伴角色,配合我好多另類的想法,但推廣香港年輕藝術家的初心不變。」嘉圖創辦人、總監及總策展人歐陽憲正色道。剛開幕的展覽,是建築師林偉而的個展「得失一年」(A Year of Lost & Found),是他疫下閉關的油畫創作,記錄了母親離開、孫兒誕生,花開花落的人生階段,作品只展不賣。
歐陽憲說,a year of lost and found也頗能形容他這年來的心情。
自2019年社會運動,乃至貿易戰、去年迄今的疫情肆虐,畫廊所受的衝擊不小,中環更出現畫廊大執位;漢雅軒、一畫廊、季豐軒、方由美術相繼離開另覓新場,後兩者遷出後卻又回歸中環大館;黃竹坑成為香港第二畫廊林立之地,嘉圖勇猛一開二。
歐陽憲本是讀中國美術史,在美國留學的碩士論文也是寫香港藝術發展,故成立於2001年的嘉圖順理成章主力推廣香港年輕藝術家。回顧創立廿年來,最難忘是社會運動後,畫廊成為了收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輔導員。
empty
歐陽憲本身讀藝術史,對代理的藝術家概念與畫功也一樣重視。
empty
家族物業受疫症影響,歐陽憲和家人把心一橫將二樓改成畫廊,作為嘉圖20年的一個新起點。

不擔心政治表態 疫症中和拉鋸

「社會運動後,矛盾與衝擊存在於收藏家與藝術家之間。我們主力做的香港藝術家,立場企一邊,收藏家大都站在另一邊。我收到一些收藏家訊息,指不再買某些藝術家作品;另一方面有些藝術家移了民,有些希望做政治表態的展覽,這些都一直影響畫廊生意和造成挑戰。」歐陽憲強調,不擔心藝術有政治表態,但大前提必須藝術先行。「我都做了一、兩個與政治相關的展覽,例如蔡鈺娟、陳鈞樂的作品都有反映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香港藝術家需要教育,他們團火或許不懂控制大細;但收藏家同時也要輔導,希望他們了解藝術家的想法與心情。」
歐陽憲強調,他關注的藝術家都是本地年輕人,最需要支持,「如果收藏家再不支持本地藝術家創作,那是很可悲的事。」去年,疫症成為了「第三者」,因為事件關乎生死,頓把兩邊陣營從拉鋸局面「中和」了。「當然平淡不等於消失,好多嘢都只是被地毯蓋着而己,去年頭半年生意嚴重受挫,Art Basel又取消,幸好有熟客支持。疫下我鼓勵藝術家創作。」
回顧廿年藝術職涯,歐陽憲感觸良多。「2001年市場好少見到香港藝術家,較受關注的是陳餘生、陳福善等,認識的收藏家都比較傳統,收藏呂壽琨、劉國松的現代作品,對香港年輕藝術家認識很少。我把石家豪、梁志和等介紹給收藏家,長線慢慢建立出來的市場,給我很大成功感。當年年輕收藏家如今已50多歲,畫廊角色也轉變了,之前主要只是中介人,互動不多,不是長遠合作夥伴關係。如今推廣年輕藝術家,大家要有高層次的互動。」
empty
林偉而的「得失一年」,記錄疫下母親離開、孫兒誕生的患得患失心情。
empty
嘉圖代理的畫家當中,陳鈞樂的作品也一直表達社會變遷。

畫廊也是藝術家 「是創作一部份」

歐陽憲回憶,嘉圖轉型與藝術市場變化唇齒相依,回顧他的畫廊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第一個階段是做中介人;第二個階段開始投入專業意見,做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橋樑;到了第三個階段,畫廊自己也是藝術家,是artistic production的一部份。「每個人都可叫自己藝術家,但想做專業藝術家一定要同城市架構合作,包括畫廊、藝術館和拍賣行,是一個藝術生態系統中以此為生。在整個策展系統中,畫廊會給予很多意見,自己也成為藝術本身。」
不過,歐陽憲看到近年畫廊的挑戰,來自收藏家心態和行為的改變。他解釋,以前收藏家會到畫廊花一段長時間認識一個藝術家、一件作品,從而思考是否收藏,和畫廊也有較深入的互動。「可是現在大型的藝博會多了,大家懶了,收藏家好多已經很少單獨上畫廊。有些展品放在畫廊一個月都不會有人來看,但同一件作品放在藝博會即刻有人去睇,甚至買下,這是不健康的狀態。」
還有,市場湧現的網上畫廊、非同質化代幣(NFT)藝術,他認為是宣傳工具、金融產物,不能取代實體畫廊,更以「畫廊是看演唱會,藝博會是賣CD」形容兩者對收藏家體驗的分別。「在畫廊做展覽的好處是,藝術家創作的宣言可以清楚很多,因為不只是一個作品單調地講故事,畫廊在藝術創作中擔任一個角色,燈光、擺放位置也是創作過程的一部份。」
雖挑戰不斷,歐陽憲也從香港年輕藝術家的活動中,找到無限機會。「好興奮,以前中大每年得30個畢業生給我揀,現在單單浸大每年便有128位學生畢業,選擇多了。」總結廿年經歷,市場變幻,歐陽憲揚言每家畫廊都應該有其身份和特點,「有一種專業堅持,才有說服力。」
empty
正在嘉圖畫廊新空間開展覽的,是建築師林偉而。
empty
林偉而的個展,洋溢着疫情下生命無常的感悟,非常個人化。

告別感言

「文化藝術」在大眾傳媒向來被視為票房毒藥,感謝《蘋果日報》在過去七年讓我可以透過文字、影像,拉近藝術文化與大眾的距離。可惜,藝術也離不開政治,開到荼靡的最後一篇,我想借畢加索一句互勉,「藝術是謊言,然而這種謊言能教育我們去認識真理」。各位保重!
採訪、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