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一月效應未必出現

蘋果日報 2002/01/02 00:00


【本報訊】投資界一直流行的「一月效應」說法,最初源自美國,是指1月的股市通常是上升的;另假若某年1月份的股市上升或下跌,便約有七成機會全年股市會呈同方向表現。這種現象不僅在美國出現,在日本、中國以至香港都存在,問題是今年「一月效應」會否出現;倘若出現,又會是哪一種(上升的或下跌的)「一月效應」呢?
市場人士指出,「一月效應」成因,主要是基金、企業或個人投資者通常在年末時將所持表現欠佳的股票沽出套現,以減少稅款或避免這些股份投資出現於年報上,因此往往造成12月份股市升幅受制。但到翌年1月,個人、基金或企業重新部署全年投資策略,打工仔因1月份有雙糧及花紅,趁機入市炒作,從而在好消息及沽壓較輕之下令股市重納上升軌。
根據本報統計過去10年港股表現(見表),倘1月股市上揚,全年股市有七成機會上升幅度較1月份升幅更大。
但若因為經濟前景不明朗,基金經理或企業不會貿然在今年1月份入市,以靜待經濟數據再決定全年投資取向,甚至先減持一些仍有利可圖的股份,在這種情況下,1月股市便會下跌,而全年計亦有七成機會被證實是下跌之年,跌幅亦多數大於1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