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平行時空】點解香港人識文言文:金文泰爵士的「古文化防火牆運動」(沈旭暉)

蘋果日報 2020/09/08 10:00

專欄金文泰文言文英屬香港英治時期壹週平行時空沈旭暉人物

「新香港」懷疑一切、打倒一切、顛覆一切,形勢一片「大好」,連經典文言文範文《六國論》、《岳陽樓記》也被DQ。說來,香港中學範文為甚麼包括文言文,香港人的語文風格除了中英夾雜、為甚麼行文有時也文白夾雜、卻又可以廣東話書寫,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本土文化,這都要歸功於歷史上最有學識的香港領導人:第17任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學者型港督、特首,還會出現嗎?
歷屆港督、特首當中,學者型的不多,不讀書的卻不少(尤其是回歸後)。回歸前夕,曾任殿堂級學術期刊《China Quarterly》總編輯、有歷史學博士身份的衛奕信勳爵是其一,第二任港督戴維斯是漢學家是其二,甚至日治香港總督磯谷廉介撇除殘暴一面、也是懂書法通經典的「支那通」,都不是讀書「嗜好」只有烹飪書的後人可比。但相較金文泰,他們還是遜色了一籌,假如要比較,相信唯有英屬威海衛末代總督、曾任大清末代皇帝溥儀英文帝師的漢學家莊士敦(Sir Reginald Johnston)能相提並論。

金文泰在牛津大學學士、碩士畢業,主修classical studies和印度梵文,通歐洲多國語言,還有拉丁文、希臘文,加入政府當官學生後又極速學會普通話、廣東話,能夠用廣東話和香港人溝通,更寫得一手好中文書法,這實在是陳寅恪、饒宗頤的級數。今天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青山禪院的牌樓「香海名山」四字,就是他的存世墨寶,記得多年前在政府的諮詢委員會,也有專門組隊參觀這牌樓朝聖。他自己有學術研究作品發表(例如講述他曾出仕的南美洲英屬圭亞那的華人社會),也是皇家亞洲學會會員、皇家地理學會院士等,遊歷遍全球,獲曾訪問香港的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評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

百年前就前瞻1997大限的人
這樣的人當官,難得的是毫不離地,而且極有遠見。金文泰1925-1930年就任港督前,已經在香港為官多年,並非「空降」,就任期間,充滿歷史感的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1997年大限問題,不斷勸說英國殖民部「買斷」新界。雖然他曾見過孫中山,也同情革命,但對貪污腐敗的國民政府並無好感;當時國民政府處於北伐成功後的黃金時期,收回了一些英國租界,國勢有所上升,又在背後支持省港大罷工,開始明目張膽滲透香港,這都令金文泰擔心香港不保,或早晚「一國化」。他曾提議英國以(當時還是英屬的)威海衛交換新界,或給予國民政府重金以買斷新界等方案,都不被接受,事後證明了他是高瞻遠矚了數十年。

正如他離開香港後,出任海峽殖民地總督、馬來亞高級專員,管治整個新加坡和馬來亞半島,酷愛中國文化的他,繼續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反而禁絕國民黨在新馬設立支部,也是希望當地華人不再視中國為母體,「愛漢學但不容中國政權擴張」,出發點和在香港的憂慮,如出一徹。他在當地提出的「地方分權」政策,實質上是降低傳統土王地位的「本土化」政策,雖然引起爭議,但也為馬來西亞統一、廢除特權奠定基礎。

説回香港。雖然在high politics層面未能「買斷」新界,金文泰也在另一個層面加強了香港的「文化防火牆」,對香港歷史可能帶來更深遠影響:大力推廣「古文化運動」。當時中國是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興起,文言文、古書一時成了被打倒的對象,種種新文體成為一時風尚。金文泰卻人棄我取,在香港大搞漢學文化復古。

魯迅的新文化,敗走金文泰治下的英屬香港
這一來是金文泰自己確實深愛中國古文化,二來也是和大陸文化區隔的「圍牆政策」,三來香港教育起步不久,可塑性甚高,不像中國大陸已經有眾多大學城,對一個學者而言,也是一個難得的實驗場。於是在他任內,禮遇逃避中國政局、包括新文化運動的遺老遺少,在香港大學成立「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專門研究中文經典,請出避難香港的晚清國史館總纂賴際熙進士等出山,擔任教授、「Reader」,希望弘揚古學。他又成立第一所官立漢文中學,即後來以他命名的「金文泰中學」;並把香港蜑家歌謠翻譯成英文,令本土文化登上國際大雅之堂,因此在今天的本土派眼中,也有重要歷史功績。今天香港的英文名字「Hong Kong」,也是金文泰下令使用的(本來是羅馬化的「Hongkong」)。可以說,香港產生了不同中國大陸的身份認同,金文泰是走了關鍵一步。

這樣的防火牆,對香港的全方位白手套功能,也是關鍵一著。例如在民間,金文泰大力推動成立慈善團體「孔聖堂」,彰顯儒學,一時間,香港華人官紳名流、社會賢達,無不以沾染儒風為榮,和新文化運動下的中國大陸風氣背道而馳(回歸後的孔聖堂今非昔比,那是另一回事)。金文泰頒布的中小學課程標準未有偏離國民政府大綱,自然也保全了入面的古文、文言文,但加上整個社會氛圍,一時間,卻令香港成了比中國更尊重古典文化的桃花源,甚至直到今天。

「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大師,當時是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風頭一時無兩,曾到過鄰近的香港演講,對金文泰治下的英屬香港居然變成「古文化大本營」十分憤怒,視之為對手,而「新文化」始終在這個英國殖民地難成氣候,這也側面可見金文泰是何等成功。

至於金文泰中學作為中文中學,至今藏有金文泰捐贈的中文經典,在香港歷史也有獨特的一席之地,出產了不少著名校友,其中一位是長毛梁國雄,另一位是他曾經的「托派」戰友,六七暴動期間下獄成為少年犯、出獄後成為法國湯臣中國代理致富的石中英。石中英發達後不忘本,回母校成立了金文泰獎學金,據說也希望和新加坡的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一起做(雖然新加坡的Clementi 是紀念他、還是他那位同樣曾任海峽殖民地總督的舅父Clementi Smith有模糊空間),也聯絡了金文泰家族的後人。走到新加坡,看見金文泰這名字,就令人感到莫名親切。今天我們重塑香港之根,更不應忘記金文泰爵士的貢獻。

----------------------------

守住新聞自由 和你撐計劃每月$300起撐《壹》仔

按此了解更多

壹呼百應 號召有心人 請香港人睇壹週刊

按此了解更多

-----------------------------

英國移民、升學、就業、買樓生活資訊!

立即加入「走佬去英國 - BNO 5+1 移民資訊研究所

-----------------------------

【《壹週刊》昔日紙本檔案庫】

30年壹仔經典 壹壹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