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
iBanker告白──梁伯韜
- 蔡東豪

蘋果日報 2013/10/18 00:00


這篇文章主題是一個人,梁伯韜,不算是明星(明星定義見〈iBanker告白──明星〉,2013年10月16日),不過,過去三十年,他對香港投行的影響遠比任何一個明星iBanker大。梁伯韜的事業歷程見證了香港投行的轉變,他的經歷就是香港iBanker的經歷。我從四方面看:
一、可信賴的顧問。這些年,李嘉誠遇上奇難雜症,總會見到梁伯韜身影。由做大刁到解決兒子的問題,梁伯韜都在附近,不管梁伯韜怎樣澄清他是代表自己,全世界都知道他是在幫李嘉誠解決問題。能夠被人視為疑似李嘉誠的「人頭」,我相信是一種莫大榮耀。
梁伯韜80年加入匯豐旗下獲多利工作,那是一個跟今日完全不同的投行年代,那時候投行有一件很值錢的東西,叫信任。投行和客戶的關係是建基於信任,客戶不怕跟投行交心,把最原始的想法告訴可信賴的iBanker,一齊「度」出一條橋。
為榮智健押上聲譽
任何經得起考驗的關係都是有來有往,客戶知道可信賴iBanker,iBanker會給予最好意見,iBanker的行為不會令客戶丟臉,例如同時為客戶的死對頭服務。iBanker知道可信賴客戶,給予意見是一年365日無休的工作,大部份時間是無償工作,但當客戶有刁做的時候,客戶會僱用「御用投行」。「御用」這兩個字在今日投行世界,太陌生。
作為一個可信賴的顧問,iBanker和客戶的合作年期是很長久,在梁伯韜的例子,可以是永遠。梁伯韜最緊密的客戶關係,可能是榮智健,由中信泰富(267)誕生,到壯大,到跌落谷底,到榮智健試圖東山再起,梁伯韜全程在附近。
梁伯韜對可信賴的顧問這位置,從沒含糊,榮智健在台前風光時,梁伯韜在背後角落;榮智健跌倒時,榮智健知道梁伯韜在不遠處,隨時候命。榮智健重出江湖,世人投以懷疑目光,梁伯韜站到最前,押上自己的聲譽,信任是這樣建立的。
二、有創新的年代。我看過一個梁伯韜的訪問,記者問:梁伯韜被稱「紅籌之父」二十年,會否感厭倦?梁伯韜答不會厭,能夠在一個時代幫內地公司找到資本出路,是一種驕傲。紅籌是屬於一個年代,一個內地政府仍未想清楚內地經濟起飛和海外資金怎結合的年代。這時候,內地政府十五十六,一時擔心太進取會導致政經不穩,一時擔心改革步伐太慢會錯過時機,紅籌是在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年代誕生。
技術上,紅籌定義是在境外註冊的中資公司;實際上,紅籌是繞過內地監管機構審批,走出去擁抱海外資本市場的中資公司。紅籌巔𥧌(或瘋)期是97年前後,表表者是北控(392)。北控是窗口公司,意思是內地某地方或部門對外的窗口。北控在97年上市,超額認購1,270倍,股價首日升三倍。由無至有,北控是巧奪天工的財技傑作。
北控傑出之處,是上市之前,北控不是一間公司,根本不存在。即是說,北控是為了來港上市,才創造出來。理論上,投資者不會覺得這類公司吸引,拉雜成軍代表管理質素偏低,還有內地企業管治水平是問號,上市後,小股東權益隨時被大股東侵犯。梁伯韜對症下藥,想出一條紅籌長升長有的好橋,作為iBanker,他不但「娶老婆包生仔」,還供書教學。
這條橋是注資,上市後母公司不斷把資產注入紅籌,以賣大包作價明益紅籌。對於散戶,注資概念本身是催化劑,可大炒特炒;對於注重估值的機構投資者,紅籌以低PE買資產,以高PE融資,是短期必勝方程式,樂意加入炒團。紅籌在各方面大合奏下,加上回歸的概念,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生於有創新的年代
今日回看,紅籌的地位是肯定的。沒有紅籌這海外集資渠道,如中信泰富、越秀(123)等中資企業,不能提早走出去。不要忘記,中移動(941)也是紅籌,也是憑着注資成長。沒有紅籌熱潮,中國證監會不會決心規範中資企業上市規例,為千禧年代中資上市熱潮做下基礎工作。我認同梁伯韜的看法,「紅籌之父」是美譽,他應感自豪。由紅籌作急先鋒,接受國際金融市場洗禮,中資企業管治質素在成長中提升。能夠提早跟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投資者接觸,從實戰中學習,是一個重要因素。
梁伯韜生於一個仍有創新的年代,食腦之士在一個尊重食腦的年代,在規範未完全完善年代,遊走灰色地帶,創出一番事業。紅籌可能不是由梁伯韜發明或發現,但肯定是由他改良至最理想狀態,在時機配合下,發揚光大。紅籌至今二十年,大家想到投行有甚麼創新嗎?
三、有創業的年代。梁伯韜80年加入獲多利,88年跟夥伴成立百富勤,當年33歲。請注意這兩個數字:8年和33歲。以今日眼光,這是匪夷所思。工作8年,大部份打工族可能晉升了一兩級,距離可發揮位置有一大段路,離創業太遙遠。今日33歲的男人,唉,我不多說。
今日33歲男人可以解釋,時代不同,不能比較,某程度上,這是不錯。在梁伯韜創業年代,他和夥伴拿着今日看,屬於微薄的資本,主要憑着人際關係,可以創立投行,並在幾年間做到有聲有色,跟外資投行平起平坐。今日這種機會應該是沒可能,因為投行經營模式變了。投行不再依賴關係,遑論長期關係,在一個無甚創新的年代,可信賴的顧問不值錢。
投行變成一部只注重資本的機器,猶如一個對沖基金。投行最大收入來源,不是提供意見,而是揸鑊鏟炒。這類炒作有很多其他名字取代,但實際上是炒,而且是用投行本身的資本去炒。今日投行,炒和提供意見的收入比例,四捨五入,可能是10比0。今日幾個資深iBanker下海,找幾個富豪支持,搞一間投行,頂多可做一間三四線投行。好聽一點,這類投行叫boutique,直接一點,叫「艇仔」。最大問題是,今日投行以資本行先,艇仔一世是艇仔。
資本行先的最大轉變,是投行和客戶的關係變成單單清。今日全球資本最雄厚的投行,只剩下幾間,所謂關係,對於投行和客戶都是睇情況。當一個決定,最重要元素是金錢,這決定在無愛無恨下作出。今日李嘉誠做刁,看的是價錢和對自己的着數。
適當時候明智離開
四、轉型。梁伯韜2006年正式離開iBanker行列,轉型為投資者,現在參與私募基金。從往績看,梁伯韜看市眼光很準,包括自己的事業,在適當時候離開是非常明智。梁伯韜出身於一個跟今日投行文化格格不入的年代,資本取代信任,成為投行最重要資產。香港投行另一個獨有問題,是內地企業取代本地企業,過去二十年差不多所有大刁,都是來自內地。做內地刁,即使是挾着「紅籌之父」之名,梁伯韜是其中一個資深iBanker。老實說,梁伯韜的關係怎能跟高幹子弟相提並論。
梁伯韜選擇在一個自己認為舒服的時候離開,代表着一個年代的終結。在我認知中,梁伯韜永遠是最能代表香港投行盛衰的iBanker。
(續篇四之四)
蔡東豪
足本收睇《亂噏24》x 陳慧琳;之後有請搞笑孖寶鄭中基谷德昭玩轉再玩轉!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