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在毛記歌曲分獎典禮舉行後,我提出當時的毛記電視反映了一個大家應該是想見到的香港。相對,星期三晚舉行的毛記台慶,就把我們由願景中的香港帶回現實的「真.香港」。
這個現實的香港,當然仍然有大家想見到的香港。十分值得欣賞的,就是毛記「腦細」之一的林日曦在台慶後願意公開承認節目的不足之處。這事與近日黎明就自己演唱會的失誤道歉等例子所展示的,就是香港人仍大致上有一個「錯就會認」的文化(梁振英與他的隨從除外)。
同樣最值得欣賞的就是毛記的一群台前幕後表演者及工作人員。他們人數不多,而至少在電視版本見到的近鏡頭,觀眾更能看到幕前的表演者的倦容(有些東西是無論怎樣化妝都掩蓋不到的)。但他們仍活出香港人那份工作拼搏的精神,每一個環節都很努力地去盡量完成、做好。老套地說一句,這就是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吧。
同樣地,我們亦從毛記台慶目睹香港人在工作上能做到「一腳踢」。無論是跳舞、唱歌、特技、魔術、演戲、做主持,毛記的表演者都能把事做到有一定的水準。有些表演,如盤菜瑩子唱歌或吳檸儁行鋼線,更有點技驚四座的感覺。香港人在職場上時常被要求「十項全能」,而香港人在這方面的勇於嘗試態度亦能從表演者中看出。
但這份拼搏、這份「十項全能」,亦是毛記台慶反映香港另外一些方面的問題。先說拼搏。香港人在工作上的拼搏能力的確是驚人。但人始終是人,不是機器。從他們以往及昨晚的表白,我們聽到毛記的人員其實一點都不「廢青」,反而是工時極長。當然,毛記的各位「腦細」都明顯地是工作十分拼搏的人,不時工作至凌晨時分。
我們不知道毛記在表演背後的日常運作、到底那裏的辦公室政治是如何,或幾位「腦細」是否除了在工作辛苦外很懂得體恤員工。但無論如何,要求一個團隊長時間地這樣天昏地暗地捱(而香港工作環境又往往都是這樣的),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經營模式。而在像毛記這種靠創意「搵食」的生意,這問題就更要正視,因為如果這情況持續下去,這種經營模式小則會導致人才流失、大則可能導致江郎才盡的情況。
至於毛記台慶內的「十項全能」表演,這亦是香港生活文化的一個問題。香港人從小孩階段開始就已經要不停補習、不停學嘢,務求做到「十項全能」,而就算成年後,我們在職場上亦時常被僱主要求做到「十項全能」的境界。但這很容易令到各人把技能或業務種類分散得太廣,導致「周身刀、無把利」的情況。毛記台慶就正是嘗試做得太多、太廣才會變得有點沉悶。
不過,就算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一個人或一個機構的強項、以求精益求精,大家都仍要不斷爭取在這強項內求進步、及不太急於把這強項消耗得太快。否則,強項在未有機會被完善前就已經會被用盡而不能再延續。很可惜,我們香港的創意事業就不時出現這情況,把一些原本是做得好的東西或議題不停像「鞭屍」那樣在短時間內幾乎一成不變地重用再重用,這只會把強項的「強」處用盡而不被更新,「武功」最終被廢。在毛記台慶,節目最有吸引力的環節都是諷刺時弊,即毛記的傳統強項,但有關笑話圍繞的議題或節奏都開始有點重複性。
總結以上一切,毛記台慶一方面反映了香港人的拼搏與技能多元化,但這些優點亦同時會令到香港人不時處事時去得太盡、太廣、太快。但願毛記及香港人在拼搏、好學同時,能夠在處事時有智慧地領悟到「LESS IS MORE」的大道理。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意見,並不代表所屬律師行。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