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想了一會,便向數學家發問:「甚麼圖形是早上八隻角,晚上六隻角,晴天三隻角,雨天兩隻角呢?」
數學家聽了一臉疑惑,拿起紙筆不停地畫,無論怎樣畫,都似乎不像答案,火車快到達車站之際,數學家放棄了,掏出二十元,希望詩人揭曉答案:「請你告訴我答案吧!」
詩人默默不語,東張西望,數學家再掏出十元,祈求答案。詩人把三十元收下,然後說:「你是一流的數學家啊,怎會想不出答案?再給你五分鐘時間想答案,我先上洗手間,為了表示我的信用,我先將十元放在桌上,回來再給你答案。」詩人說畢便向車尾方向走去,數學家繼續不停地畫。
這故事的結局不難猜到,就如「警訊」一樣:「那名詩人騙徒之後逃去無蹤。」這則故事到底有甚麼啟發性?先看數學家犯了甚麼錯:(一)數學家先自作聰明,為問題「自設陷阱」,以為「科學問題」便一定難到詩人,但沒想到「科學問題」可以包含「沒有答案,但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二)數學家太專注於眼前問題,沒想到答案不在問題之內(以為答對數學問題便勝出),而是在問題之外(洞悉遊戲規則才是致勝之道)。
看這故事,我們很容易便墮進詩人的角色,成為故事的一個智者。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時常變成數學家,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太專注於眼前狹窄問題,沒法以抽離角度重新解剖問題。能夠汲取數學家的經驗,便是創意的開始。
(數學家與詩人.下)《向思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