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酸溜溜的《甜蜜蜜》(邵頌雄)

蘋果日報 2017/12/30 00:02

吳宇森香港人中國夢周星馳杜琪峰香港電影本土文化張徹《秋天的童話》《食神》《甜蜜蜜》邵頌雄《半斤八兩》《英雄本色》《古惑仔》《春光乍洩》

電影《甜蜜蜜》,去年靜悄悄渡過了它的二十周年。
遺憾的是,香港電影似乎從未獲尊重為本土文化的重要一環,而僅定位為一種娛樂商品。消遣過後,就像快餐店的膠刀紙杯一樣,用完即棄。無論電影有多經典,似都難逃被遺忘的命運。
歐美的影展、電影公司以至民間的影迷會,不時為經典電影的周年紀念,請來導演演員聚首一堂,或與影迷一同觀看電影重映,或出席座談會分享拍攝時的點滴。這類活動,雖說總帶商業成分,但能成功籌辦,也是由於電影已植根為文化的一部分。香港文化卻欠缺此番情懷,鮮見與港產片相關的文化項目。去年不但是《甜蜜蜜》的二十周年,也是《食神》、《古惑仔》的二十周年,更是《半斤八両》的四十周年、《英雄本色》的三十周年,而今年則是《春光乍洩》的二十周年、《秋天的童話》的三十周年,但都無聲無息地過去,不勾起一絲漣漪。
周年紀念的意義,不在於停滯於對過去的緬懷,而在於培養對昔日電影的尊重、讓有代表性的影片牢牢植根於本土文化,而這種文化基礎,則成為往後電影發展的土壤和養分。近十年漫威(Marvel)電影叫好叫座、譽為超級英雄電影的經典,靠的不僅是高端特效,而是於活用幾十年漫畫原著故事作發展之餘,尚能為每部電影注入不同風格戲種的元素,彩蛋處處,從盜寶戲、校園片到政治驚悚電影都有。當中依賴的,正是以深入文化根源為磐石,然後用新技術、新手法,朝新方向展望的成果。
其實港產片的代表人物,賴以成功的也是同一板斧。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固然充滿他的個人特色,但他表達的英雄氣概,實活脫自「師父」張徹導演的經典作品,而化刀劍為雙槍;杜琪峯的電影情懷,既出自他對舊香港的鍾愛與懷念,但人物的俠義氣質、故事的起承轉合,也都源自香港武俠小說的境界;周星馳的電影,亦一再灌輸了昔日粵語片的經典元素,再以新進特技重新包裝。
現在的港片不好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欠缺了文化底子。年輕一輩的導演,無論是覺得傳統老套,不想受其困囿而銳意展現新風格,抑或因合拍片限制而不便注入港式風味,結果都給予觀眾一種「無根」的感覺。
《甜蜜蜜》說的,正是對中國人浮盪無根的嗟嘆。二、三十年前,大陸人想盡辦法到香港成為「香港人」,而香港人則拼命四出移民外國;人在異鄉漂泊,偶爾喚起「根」的懷念,就是鄧麗君的一曲「甜蜜蜜」。電影雖稍嫌計算太着痕跡、欠缺留白含蓄之美,卻也道出那個時代的心態。
電影中於1986年從大陸到香港的黎小軍,連銀行提款機也不懂得用,不過三十年光景,如今的大陸已是召妓也用手機付款的經濟強國。李翹裝扮自己為「香港人」,而黎小軍努力學習廣東話,跟現在到港內地生要求大學講師以普通話授課的景況,亦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黎小軍眼中的香港人「好像都不用工作,白天睡得很晚,晚上穿得漂漂亮亮的出去玩」,反映了當時大陸人對香港的觀感。李翹跟了黑社會大佬豹哥,生活富泰起來,多年後黎小軍遇上她,無奈說句「妳終於做到妳想做嘅嗰種人」,也像對國家的預言,終於「超英趕美」實現了中國夢。
不論港人或大陸人,今天觀看《甜蜜蜜》,感覺都會是酸溜溜的:一者像家道中落時回首前塵的光輝歲月,另一則如暴發戶瞥見曾經連麥當勞墊盤紙也當是珍奇物事的日子。但傷感歸傷感,不能因此而抹煞、忘掉。文化自信,不是靠盲目排除其他文化來自我亢奮一番便得建立,而需勇於面對過去、正視歷史、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特質,才能於以自家面目跟世界接軌時,自然流露出來。香港電影經過多年迷失,期望能重拾昔日腳步,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