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非典型肺炎疫症對香港經濟的打擊,特區政府早前公布了一系列紓困措施,涉及金額達118億港元,這筆款項遠比社會預期為高,顯示特區政府救市的決心。
這套救市方案,從大體上來看,能照顧到廣大市民的需求。政府建議減免商戶租金、差餉、水費、排污費,不論商界以及普羅市民將能受惠;另一方面,外來遊客減少以及市民消費意欲下降,令部份行業如旅遊、飲食、零售以及娛樂等事業慘淡經營,更導致不少商舖相繼結業,政府因此特別成立35億元貸款保證基金,以解燃眉之急,亦建議寬減商戶租金以及牌照費用,務求盡量降低各行業的營運成本;此外,在疲弱的經濟環境下,失業率亦將會大幅攀升,政府打算開設數千個臨時職位以及增加培訓名額,以容納這批失業人士;政府更會增撥15億元作為防治疫症及有關的醫療研究和加強公共衞生工作之用,為抗炎作長線準備。
應加強扶助中小企
政府這次撥款救市,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這些措施尚有商榷之處。某程度上這些措施雖能減輕市民的經濟負擔,但對刺激經濟的作用卻成疑問。自1998年起,政府曾實施「反周期」的經濟措施,以退稅及減收費的方法來刺激消費,但未能達致成果,政府不應重蹈覆轍。而且,疲弱的經濟並非市民消費能力減弱所致,而是因為市民消費意欲疲弱。若市民的消費信心未回復,即使實施減費及退稅措施,亦未必能刺激市民的消費意欲。
此外,政府向納稅人退還薪俸稅及減免差餉、水費以及排污費,當然大部份人樂於接受,但其實質作用不大,若將這筆款項用於扶助中小企業,才是切實的做法。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命脈,現時最受打擊的除了四個主要行業外,其他相關行業如運輸、製衣、紡織、食品加工、電影等行業,均受到衝擊,政府應加大力度,扶助以上有關中小企,度過難關。若中小企業相繼倒閉,市民失業情況繼續惡化,平均每戶及每個納稅人約1千至3千元的一次過減免,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救市措施即使能短暫紓緩經濟問題,但最終還是要盡快控制肺炎疫情,並在一段時間內,加強扶助中小企業,穩住失業率,才能令市民回復信心,使香港經濟逐步好轉。
九龍社團聯會 梁德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