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風景:公屋不在人情在

蘋果日報 2014/03/30 00:00


提起六十年代左右落成的公屋,居住環境逼狹,衞生環境差治安又亂,是好多人的噩夢。但八十後靚媽Bobo Li,四、五年前為了懷緬葵涌邨(葵涌新區)的生活,在facebook開了個「~~希望你哋入葵涌新區長大回憶群組~~T-」,想利用這有如病毒散佈的高速傳訊工具,尋回她那因重建而消失、最想念的公屋童年。今日群組會員達678位,老街坊在群組裏貼昔日生活老照片,召喚曾紅極一時的豬骨粥檔、流動小食檔、冰室、米舖東主與眾人的後代於網上相逢,熱鬧鬧地重溫風流逸事。住公屋的人可能並不富有,但卻有熱暖一生的鄰里情。
Bobo小時候住葵涌新區,又名葵涌徙置區。公共屋邨於1964至1965年入伙,有四十多座,屬第三型,有七層高,要與鄰居共用廁所。1986年的《鏗鏘集》曾以〈葵涌黑點〉為題,說這裏以馬路為界將屋邨分割,是幾幫黑社會圈地割據的「收𡃁」聖地。用完的針筒邨內隨地可見,樓梯口、暗角處都是吸毒者溫床,超恐怖。
empty
Bobo現已遷往私樓,但還經常回到石籬邨媽媽住的公屋,感受較開闊的環境及人情。
葵涌黑點 回憶溫暖
但對於在「黑點」長大的孩子而言,整個屋邨都是自己的「地盤」。最恐怖的不過是那條烏燈黑火的長走廊,忽然有街坊貪靚地掛上紅燈籠,嚇得他們不敢獨行。6歲後Bobo與爸媽遷到石籬公屋,但因婆婆還住在30座,媽媽也在此開士多,所以有八成時間與回憶都在新區發生。「記憶中新區的街坊鄰里很團結,街頭巷尾的細路都是朋友。」這裏有人肉天眼,孩子跑往哪裏街坊都會向媽媽通報,有閒雜人等出入很快便被發現。
當時新區流行打通兩個單位,婆婆用火水爐煮餸,洗東西、煮飯、洗澡都蹲在同一個地方。走廊上有師奶打開門聊天,有阿伯在樓梯口玩雀、睇報紙或瞌眼瞓。鄰居煮了飯,會開門與街坊分享。十多個孩子在幾層樓內玩「捉伊人」,太吵的話會被鄰居罵,Bobo回想起來都覺得好刺激。「新公屋有𨋢搭,細路不會跑上跑落,住客感覺比較保守,吵鬧些會向管理處投訴,不似以前家居面積細,經常坐出屋外與鄰居相處,現在反而感覺好奇怪、好疏離。」
老街坊面書聯繫
那時候,大家生活都好窮困,但有朋友、山坡和公園,沒iPad又如何?「 以前的人生活簡單,一盤波子棋,一個紙皮箱,或坐着紙皮滑下斜坡都已玩幾天。」Bobo笑說。1991至1995年葵涌新區分批拆卸,街坊散落港九新界。那幾年,看着童年踢拖鞋亂跑、讓紙皮滑過的山坡被夷平,像心中有一部份也給割掉。
成立群組後,現時30至50歲的街坊陸續「回歸」。「我是40座勤盛糧食的肥仔呀!」、「阿媽至愛金鳳的鴨腿湯飯!」、「讀全完二校(小學)上午校的,都應領教過蕭Sir的乒乓球拍(打手板)!」除了相片,去年街坊Vicky Lam甚至透過群組,找街坊進行了個葵涌新區口述歷史活動,尋找重要的紀錄。大家從老照片蛛絲馬迹尋回舊日足迹,舊街坊重遇後,記憶重新歸位。現在Bobo的媽媽也學會了用facebook,天天在網上找失散的好姊妹。Bobo笑說:「她變了宅女!」早陣子甚至有個年近六十的老人家私訊Bobo:「她很感謝我成立這個群組,讓她找回一些老朋友,還告訴我一些我不知道、關於爺爺嫲嫲的故事!感覺很微妙。念舊的人,看到這些就最開心了。」
empty
Facebook一年前重整群組,令Bobo的網頁得從頭再來,現已再召集678個舊街坊相聚。
葵涌邨舊貌
empty
五十年代的葵涌新區(圖)連學校都未落成。九十年代分批拆卸,原址重建成和諧式新型公屋。2012年有35,000居民,是當時全港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
empty
當時還未有超級市場及便利店,但有不少賣汽水、煙仔的士多。
empty
23座樓下的停車場。兄弟姐妹拖住手一起放學。
葵涌新區活字典
「你有多少時間?我五十多年來都在荃灣附近生活,可以講好多故事啊!」59歲的莊漢添,抱出了大包小包的黑白照片、舖頭舊租卡、小學詩歌集及學校史冊。他由葵涌地理發展、到街坊生活習慣,源源不絕講沒完。
「六十年代搬到新區的有一半都是水上人。他們習慣了丟垃圾進海,搬到上樓後大小二便、衞生巾都隨手丟落街,街上的男人被丟中了就大吉利是過你!那天都不用去打麻雀了!」誇張?才不。「炸尿袋」也是當年頑童們的玩意啊!且看老照片上,鐵皮與帆布搭成的街市上面,便是叠得滿滿的垃圾,相信莊先生所言非虛。話說他爸爸莊池,於石峽尾大火後跑到荃灣山頭搭木屋住,後來被遷到大窩口徙置區,成為1965年首批搬上葵涌邨的邨民。他就是當年無人不識、40座地舖一號「勤盛糧食」的肥仔。這個前舖後居的糧食店,養大了他們一家五口,今日又搬回了昔日大窩口徙置區的位置。雖已由公屋進化成自置居屋,但來來回回仍離不開從小長大的荃灣。在莊漢添的珍藏裏,最珍貴是一張1964年地舖的原裝租約單。當年他一家擁有兩個地舖開米舖。想做前舖後居,但政府編定的「後居」只得大房可選,大房最少要有七個人住,於是他們一家四口,便連同叔叔再「借來」表弟及表妹,湊夠七人影張相,就成功申請大約140呎的「大房間」,月租$36.5元,平均每人佔地20呎,已叫做「好闊落」。多麼的兒戲啊!怪不得今日政府高官普遍覺得,劏房環境都不錯!
empty
莊漢添手上的統統是爺爺留下來的舖租單據及老照片。
empty
1964年「勤盛糧食」的舖租單,兩個舖位加起來約800平方呎,月租$146。
empty
七十年代的街市小舖排檔全在那叠叠的鐵皮和帆布之下。
empty
七十年代鄰居的小孩子,經常一起通山跑。
empty
六十年代初這些小學後面的小石屋被鏟平,建成葵涌新區大型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