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董建華早前出席香港大學九十周年校慶晚宴時,提出所謂「新舊精英主義」言論,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爭議。
有論者認為董這番說話的用意,是要為精英主義平反,批判部分社會人士視精英主義為洪水猛獸的極端想法;亦有教育界人士擔心,董建華在教育改革方面要走回頭路,從提倡平均主義返回着重培育精英。
董建華口中的「舊精英」,是指那些倚靠家族關係和階級背景,晉身社會上層的精英領袖;然而,「舊精英主義」實際上早已成為歷史名詞,即使在筆者求學年代,出身寒微的年輕人,仍可靠自身努力成為社會領袖。
卓越主義不斷求進
像現時政府「三司」——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皆非來自名門望族;董先生在新世紀初提出「舊精英主義」,並煞有介事的與「新精英主義」作比較,似乎有點兒落後於時代。
董建華又強調,「新精英」要符合開明開放、奉公忘私、用人唯才等三個必要條件,依此標準衡量,董先生本人可說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論開明開放,董建華在政治上以保守見稱,拒絕就政府民主化作任何承諾;論奉公忘私,其偏袒政商權貴惹來廣泛詬病,胡仙事件、數碼港事件、以至停售居屋等皆是明證;論用人唯才,董無論在委任公職以至授勳獎賞,皆傾向選擇「政治正確」人士,講求政治忠誠,未能做到量才錄用。
董建華認為,社會由吹捧精英轉為強調平均主義,最終導致學生水準下滑,並狠批傳媒及輿論踐踏精英主義。他似乎忘記了,自己一手推動的教育改革,正是以平均主義為主軸:減少學生成績組別、削減小一自行收生名額、以及因推行小學全日制而增加班房師生比例等措施,皆與精英主義精神背道而馳。
再說,將學生水準下降完全歸咎於反精英主義的熱潮,亦未免將問題過分簡化。
董建華一面摧毀精英主義,另一面又為精英主義平反,確實令人摸不着頭腦;亦難怪有教育界人士擔心,他成功連任後將大走教改回頭路。筆者認為,有關精英主義或平均主義孰優孰劣的爭辯由來已久,與其糾纏在無休止的辯論,倒不如在學生之間提倡追求卓越的精神,鼓勵他們無論成績優劣,皆要不斷尋求進步。
卓越主義與精英主義不同之處,是前者不會刻意區分成功與失敗者,亦不會封殺「遲熟者」後來居上的機會,學生朝着明確目標不斷奮鬥,而不是着眼於一時的成敗。
教育改革應該做到「拔尖補底」,一方面加強培育資優學生,另一方面輔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紮穩根基,讓他們有機會從後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