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新中國仍存在階級矛盾

蘋果日報 2002/01/23 00:00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自從江澤民在發表的七一講話中,提出延攬民營企業主進入共產黨,企圖建立一個泛階級的執政黨,大家的焦點都放在今年將要召開的十六大上面,究竟江澤民還會提出甚麼階級結盟的主張,會不會改變共產黨的性質?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論爭的背景下,中國社科院在最近發表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就不是一般的研究報告了。報告提出中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底下,階層識別是以政治身分、戶口身分和行政身分為依據。二十年來的開放改革,改變了原來的階層機制。

人口集中在低下階層
研究提出了新的社會階層劃分標準,是依據各個階層對組織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情況,劃分成十個社會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民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
現在中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低下階層,呈「洋葱頭形」形態,報告建議採取積極的政策,令中產階層增加,使階層結構現代化,達致「橄欖形」結構。同時,報告認為中國現在社會,各階層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敵我關係,現階段研究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目的,與革命時代不同,已經不是為了鬥爭的需要去分清敵我友,而是為了實現各階層「共贏」。
正由於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論爭的背景中,中央政府基本上定了調,這個研究面對很多限制。例如,應該採取階層分析還是階級的分析角度?這個研究顯然迴避較敏感的階級問題。究竟現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是封閉還是開放?階層內部有沒有採取甚麼策略來壟斷本階層現在的利益,延續下一代繼續取得階層利益?「階層」或「階級」之間是甚麼關係,是相互轉化和勾結,還是排斥?
就拿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和民營企業主階層三個階層的微妙關係來說。首先,他們的關係千絲萬縷。最近,李鵬家族的新聞頻頻上鏡。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之子李小鵬,在華能國電開發扶搖直上。他有沒有通過父親的關係,讓華能取得政策和資金上的優惠,一直成為公眾的疑問。最近,他更上一層樓,剛獲委任兼任國家電力總公司副總經理,令公眾的疑惑更大。
當然,李鵬家族的情況不是偶然,而是體制的問題。不少中央領導人的子女通過父母的關係,進入國家企業集團或是民營企業集團的高層,再通過父母的關係,取得更多政策和資金的優惠,從而鞏固和擴張本身和企業的地位和權力。
同時,由於這些微妙的關係,使高層經理人員和民營企業主,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擁有莫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影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立法和執法。國內坊間流傳的笑話,說中國沒有牛市和熊市,只有「朱市」,嘲笑朱鎔基經常在壟斷部門的壓力下,為了維護它們的利益,而通過修訂政策或暫緩政策的實施,來影響股市的變動。同樣,中國在入世承諾中,偏重維護外貿部門和壟斷部門的利益,忽視勞工和農民的利益。

基層聲音被排斥在外
入世決策反映着各個階層之間,影響政治決策的權力嚴重失衡,基層民眾的聲音愈來愈被排斥在外,利益受到侵害。
隨着中國正式入世,全球化的經濟風險提高,在缺乏民主監督和平等的社會經濟權力下,壟斷階層勢將進一步把風險轉嫁到政治力量薄弱的勞工和農民群眾身上,階層或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勢必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