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是壽司,也不是壽司

蘋果日報 2018/05/01 00:03

壽司醋飯料理

人生遇到啟覺貴人很重要——因為想法的改變,會帶來行動的改變,直接就影響着人生的大大小小的判斷、決定,命運於無形中被主宰。如果不是四年前遇上灣仔Sushi Masataka的Masa San,一席對談下被他對壽司的巨大熱情感染,我對飲食探索的觸鬚,或許不會延伸到這一塊之上。
後來對壽司有更多想法,來自於日本料理專家友人小瑪姬的啟發,她對壽司的執着,絕對不遜於任何壽司大師——她就是後期的其中一位mentor,因為她,我學會的還不少:新鮮芥末用鋼板或魚皮去刨,香氣味道截然不同,前者濃嗆、後者溫和;Kanesaka有顯著的門派手法如鰺魚(Aji)壽司,魚料的面層會有一丁點提味的葱茸。鑑賞Saito San的壽司,少不了她經年累月在IG上巨細靡遺的分享,異常入腦的啟發,比方說他完美無瑕的工整度、他嫻熟的刀功和揑壽司的狀態,都是獨家的風範,所以才能吃很快就看明白,Saito壽司的「一體感」,包括他個人魅力所營造的氛圍。在東京吃壽司,有她帶路,會知道對於這家店應該抱着怎樣的期待,還有過程中由她繙譯所知的資訊……點點滴滴,成為累積。
一如之前寫的,壽司,不過是飯和魚而已,卻有生生不息的變化,世上大概沒有比它更為至簡又至繁的料理。有次秘魯行,我走進當地的菜市場,看見當地許許多多我未見過的薯仔品種:黑、紫、橙……形狀各異,這樣就已感到大開眼界!經導遊解釋,才知道單單是秘魯,薯仔品種就已多達三千多種!心感震撼下,幡然有悟:在美食的宇宙中,一種食物就是一個世界。你要是種薯仔,薯仔是你的世界;畢生致力於做麵,麵就是你的世界;壽司,當然也是一個世界。先不說neta(魚種)的部份吧,只是舍利(醋飯)的學問,傾注一生也探索不完:用甚麼米、甚麼特質達到甚麼效果;用多少赤醋、多少鹽、下不下糖、比例多少、因時令要怎麼調整……當中細微末節變化的掌握,必須如科學實驗般嚴謹觀察和紀錄。需知道,醋的酸性,不止是調味,還能令米飯的澱粉質產生變化,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俗稱的口感,是以用量的拿揑、受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等,看似微細,卻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吃多了以後,漸漸留意到,魚料的鮮活、香醇、甘美、油潤、濃郁等不同味道的特性,需要透過與舍利互動,去牽引、去提升、去補足、去平衡、去完成,才能把素材的特質與潛能,表達得完整。想要學吃壽司,其中一點就是必須學會覺察魚種和舍利互動的關係,同樣的舍利,配上不同neta,產生怎樣的變化,是壽司享受的無窮樂趣之一。單單是幾款toro,由於部位性質、油脂含量的不同,在舍利的帶動下,食味就有高低遊走的舌尖景致,還未談到白身魚、銀皮魚、有熟成沒熟成等等分野呢!「肉匠」老闆Antoine對壽司有心得,他指出,老一輩的壽司師傅,如二郎、水谷等,其實只是用白醋去調舍利,而且調味出色,赤醋有刺激喉嚨的弊端所以必須透過勾兌來壓制其酸性,但因為現在用赤醋太普及,所以大家都認為壽司醋就是赤醋——我和Antoine討論了一下,他認為赤醋的使用,大有可能是新生代喜歡重口味下的改變,而且海膽壽司太受歡迎下導致的局面——赤醋調的舍利,很適合配搭濃鮮的素材,但很容易「殺死」白身魚,不似白醋飯可以一飯走天涯。
看過有人寫說,壽司邏輯跟其他料理不同,在於它的「減法」,其他料理都是一種「加法」:味道太簡單嗎?就以高湯啊醬汁啊甚麼的,必須由創造來增加食材的味道層次。只有壽司完全忠於食材,藉由調理手法把味道做出來。我倒是認為,壽司是還原本質的追求——摒棄其他可行的外在元素,專注於本體,循序漸進、反反覆覆的思索、鑽研、修正、提升,看懂了憑本質就能達到無限,了解這種珍貴,掌握到追求裏保持着謙卑的求知慾,才能憑一片魚和一糰飯兩者間的攻克進退,做出無窮無盡的滋味。所以,能當上正式的壽司師傅,都需要有一定年資,去躁氣、磨性子,方能培養出深究本質的性情和眼光。人生況味未嘗不是如此,到了最後,活得比較明白了,都是一種返璞歸真,對本質對純粹的渴求。也許,沒有其他料理,比起壽司更貼近人生的真諦。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新馬主要媒體。電郵:[email protected]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