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頭不夠 - 邁克

蘋果日報 2013/04/29 00:00


倫敦的芭蕾舞觀眾,應該最遲在二零零零年三月就領教過尼哥拉勒力茲的厲害,當時二十八歲的他應師姐蕭菲紀蓮邀請,在高文花園一齊跳雅殊頓編的《瑪嘉烈與阿蒙》,是瑪歌芳婷和雷里耶夫逝世以來,舞團首次允許其他人演繹金童玉女的首本舞。兩個都是我的最愛,自然專誠過海捧場,神魂顛倒連看兩次,high到連老竇姓乜都唔記得。那也是皇家芭蕾舞團送給紀蓮的唯一大禮,讓她承繼了當家花旦衣缽,以行動肯定了她的崇高地位──我一直認為他們待薄她,雖然由第一天開始就掛正頭牌,但歷年居然沒有特聘專人為她打造舉足輕重的新舞,以致代表作只能夠是拾人牙慧的舊作。她離團簡直有種好行夾唔送的況味,現在整間劇院只剩下一張掛在牆角的《瑪儂》小海報見證昔日光輝,跟她的成就和貢獻完全不成比例,很難不令人想起「冇眼屎乾淨盲」。
勒力茲似乎並沒有憑茶花女艷史收集到大量粉絲,這次跳《年輕人與死亡》,宣傳上主打的是女主角。翌日舞評把譚美娜露浩讚到天上有地下無,我卻覺得她件頭不夠,缺乏死神應有的威嚴,一面看一面惋惜。英國人大概對嬌小玲瓏的舞孃習以為常,那台《舞姬》飾演印度西施的勞碧妲馬基絲,竟然比露浩更加矮細,一亮相教人產生置身三樓遠眺的錯覺,差一點觸發我的懼高症。兩女爭一男的三角戀愛故事,忠的一個猶如尚未發育的八歲兒童,實在啼笑皆非,蛇蠍心腸的情敵站出來,拔一根毛比她的腰還粗,男主角見異思遷變得情有可原。奇怪,將這支舞由俄國引進西方的瑪嘉露娃也不高大,看她跳卻從來沒有不對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