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國際視野:美國證交所終「賣盤」

蘋果日報 2002/01/26 00:00


全美第3大證券交易所--美國證交所(AmericanStockExchange)「賣盤」消息早已在市場流傳,昨日終由負責出售事宜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SalomonSmithBarney)證實,目前已有數家包括歐洲Euronext在內的買家正進行洽商。
擁有Nasdaq股市27%股權及美國證交所大部分股權的「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決定將美交所出售,主要原因是想擺脫又是投資者、又是監管角色之矛盾,為免利益衝突,出售美交所可能是第一步,分析家認為,不排除NASD稍後會將27%Nasdaq股權出售。
事實上美國兩大證券交易所--紐約證交所(NYSE)和Nasdaq差不多已壟斷大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買賣,縱使美交所在期權和基金交易方面仍有可觀收入,但相對前兩者的交投量卻是「小巫見大巫」,地位日益減退。

金融服務業加速整合
隨着全球金融服務業加速整固和融合,跨國或跨地域的證券業併購活動正積極醞釀。早前由法國、荷蘭、比利時合併而成的Euronext,去年11月以5.55億英鎊(約61.5億港元)力拒倫敦證交所(LSE)而奪得倫敦期交所(Liffe),據聞里斯本和華沙證交所亦會相繼在短期內加盟,Euronext自我壯大(拓大歐洲版圖)之餘,領導層早已對美國市場虎視眈眈,所以在洽購美交所的買家名單中,又豈可少野心勃勃的Euronext一份兒?
假若美交所落入Euronext手中,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美交易所售予國外投資者)的交易,不過Euronext之強勁對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BoardOptionsExchange)因業務與美交所有「協同效應」,亦會加入爭奪之列,到時未知鹿死誰手?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