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民企興旺大勢所趨

蘋果日報 2002/01/06 00:00


繼格林柯爾(8056)事件爆破後,股價狂瀉,現在歐亞農業(932)又被財經報刊質疑其主事人的投資策略,和涉及向母公司購買資產價格是否洽當。此類報道一經引載,歐亞股價在瘋狂沽壓下一天內下跌25%,連帶其他民企股價也受害,觀其不顧一切但求套現的沽售行動,確實反映了投資界對民營企業的信心已開始動搖。如果不切實地做些補救工夫,相信以後民營企業上市集資定會遇上阻力。

多項陋習要戒除
無可否認,民企是一項新興事物,在中國國企一統天下的年代,民企能在體制以外掙扎求存,茁壯成長到現在,其成果得來不易,假以時日,它們定可與國企分庭抗禮。綜觀近來對民企的批評,竟然跟國企的缺點和陋習相若,最顯著有以下數點:
(1)老闆和管理層好大喜功,往往不顧實際經濟效益去進行一些極為出位的項目,例如數月前格林柯爾老闆去收購科龍(921)和近日歐亞農業老闆去建造龐大的荷蘭園計劃。雖然是老闆的私人投資,但投資界擔心因投放資金過大,老闆(大股東)被迫賣股套現去補救,因此造成股價大跌。
(2)無論是國企或是民企,在港上市的往往是子公司,其董事局和管理層很多是同一套班子,如果遇到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利益矛盾時,或是母與子公司有關連交易時,就會令人懷疑上市公司的董事局能否真正公平地為股東爭取利益。
猶記得在96至97年間,潮流興注資,那時中資股每有注資消息,莫不大升特升,因為初期的紅籌國企母公司每每以比市價更便宜價格把資產注入在港上市的子公司,令股價上升。但後來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紅籌國企的母公司反而遭遇財政困難,那時便出現母公司以高於市價的資產賣給子公司,以換取現金解決財困,所以那時流行一句話叫「削肉救母」。這段時間任何公司如進行注資,其股價一定大跌,這是缺乏獨立的董事局和有效的資產評估機制所致。
(3)不依招股承諾去運用上市集資得來的金錢也是常有的事,最普遍的做法是子公司把集資所得借給母公司去作其他用途,或是擅自投資與本業無關的投機項目,前幾年最流行是投機地產項目去,其結果莫不虧損纍纍。

重建信心還需時
(4)迄今為止,有些民企的會計報表可信程度也往往令人懷疑,有很多會計師行為了搶生意和求生存,除了在核數過程中欠嚴謹外,還往往為了保住顧客而遷就老闆的意向,做出來的核數報告一定跟事實有一段距離。這也是為甚麼當國企或民企有甚麼壞消息流傳,股價一定跌至四腳朝天,因為投資者連核準的財務報表也不相信,還可以信甚麼?結果只有盡快賣清離場。
以上發生在民企和國企的各種問題,都曾經在其他國家早期的股市上出現過,這是發展金融事業必經階段。我們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會正視這些問題,民企的興旺是大勢所趨,並不會因一些早段困難而停步,這是我們可以深信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