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獻珠經典回顧|甚麼是美式中菜?

蘋果日報 2021/05/24 12:00

江獻珠專欄

香港政府在一片清拆聲中,同時又打起保育古蹟的旗幟,讓灣仔聖佛蘭士街12號的一座五十八年的唐樓業主,將它改建成為一家以「美式中菜」為號召的飯店,漆上大紅的牆,嵌了綠瓦,看來真有美國唐餐館之風。店名一個「鑊」字,十足美國華僑在小城開設、以甚麼鑊為名的小店。
我移民美國已四十五年,目睹中菜在美國的變遷,感慨良深。最近接到前舊金山華廚訓練班創辦人梁祥師傅來電話,說傳統中菜日走下坡,行內又互相惡性競爭,因價就貨,外國食客都轉向口味較濃辣的東南亞菜了。加以近年在大城市近郊更興起了由外國人經營的美式中菜快餐店,如不及時挽救,前景堪虞。
說到中菜在美國的祖宗,該歸功於1860年飄洋過海的廣東台山縣的勞工,在美國建築橫貫鐵路,完成後留下來,藉着僅有的燒飯本事,開起中餐館謀生。他們未曾受過任何訓練,也沒有太豐富的飲食經驗,所以初期的中菜十分簡單,賣的只是他們日常的飯菜。之後從小鎮發展到大城市,大賣老華僑所創的「竹升菜」。
我初到美國時,紐約唐人街的餐館都一律供應這種竹升菜,初以炒雜碎和炒麵為首,繼有甜酸肉、燒排骨、叉燒;雲吞湯、粟米蛋花湯;炸雲吞、炸春卷;蘑菇雞片、杏仁雞丁、炸雞;西蘭花炒牛肉、牛肉豆腐;香酥鴨、鍋燒鴨、燒鴨;煎大蝦、炒蝦仁、蒸魚、炒帶子、炒蟹、炒芙蓉蟹等等菜式,更有各式炒麵、炒飯、炒粉。當時最名貴的要算炒龍蝦和炒士的球,但除了一兩間酒家會賣魚翅外,其他的餐館都不採用傳統珍貴海味。
在盛產大螯龍蝦的美國東北部新英倫六省,中餐館很早已發明了一道叫做「波士頓龍蝦」的名菜,是將龍蝦切大塊,炒好鏟出,再在鑊內加蒜頭豆豉爆炒一些肉碎,倒下雞湯,勾個厚芡後淋下蛋液,把龍蝦回鑊便叫「龍蝦糊」,簡單古樸,味道奇美,肉汁是下飯妙品,若以德州土產中蝦代之,便稱「蝦龍糊」。美西的太平洋龍蝦,產量不及美東大西洋的豐盛,但有龐然大物的登進尼斯(Dungenese)蟹,肉豐味鮮,中廚便仿照波士頓式炒龍蝦,創出「蟹龍糊」。
60年代後期,美國放寬移民法例,很多香港有直系親屬在美國的,都會先練就一身本領方行移民。當時陳榮主持的「入廚三十年」烹飪學校,其門如市,港式中菜大舉進軍美國,把拋鑊技術發揚光大。與此同時,以化學作料醃泡食材的陋習也帶到美國。幾乎家家餐館都有養魚池,吃活海鮮的傳統也由此宣揚開去。七、八、九十年代是港式粵菜盛行的光榮日子。
跟着中國內地和台灣的移民先後登陸美國,不同派系的中菜也在美國各地生根,在一些餐室內,不分地域和菜系的菜式,諸如京菜的烤鴨子、木須肉、酸辣湯、蒙古牛肉;湖南菜的左宗棠雞;四川菜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擔擔麵、乾煸四季豆;淮揚菜的小籠包、清炒蝦仁;甚至台灣的燥肉飯、珍珠奶茶等,也都同時不缺。
好景不常,移民愈來愈多,各式的中餐館日增,以致古老的中餐館,備受排擠,只得適應加賣其他派系的中菜。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口味特殊的泰菜、越南菜加入競爭,而中菜開到荼蘼,質素日降。美國人對中菜的批評也變得很不客氣了。 各個流派的中菜館還在各出奇謀,急於自保之餘,豈料異軍突起,驀地在美國多個省份殺出一系列的美式中菜快便餐(fastcasual)店,以地方清潔,作料新鮮,即叫即煮,快速送上桌,出品種類少而標準劃一,形成傳統中菜館的勁敵,加省最大的連鎖店叫P.F.ChangChineseBistro。
灣仔的「鑊」餐館,賣的就是這種新派「美式中菜」,讀雜誌上介紹的菜式,有蒙古牛肉、蝦多士、假蟹柳加奶油芝士餡子的炸雲吞等。我離開美國多年,假期回美時斷然不會去試這等快餐,聽我女兒說這些菜式,現時在美國都很流行。我不敢預期這種美式中菜能風靡香港,但今日年輕要追尋新口味的一輩,可能會全盤接受也未可料。
連帶想到我們以前難得吃一次的「蝦龍糊」,勾起懷舊情意結,便做了以下的復古美式中菜。可惜今天的蝦,多已不是舊時味,好貨難覓了。
(原文刊於2008年668期《飲食男女》)
江獻珠
上世紀初食壇名人江太史之孫女,經典的太史蛇羮便是源於江家,江女士自小吃盡考究之食物,由此練成一張懂吃的嘴。成年後經自學煮得一手好菜,又撰寫中、英文之食譜,著作有《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古法粵菜新譜》等。
-----------------------------
蘋果App大升級 更簡潔更就手!了解更多立即下載體驗
-----------------------------
工作辛勞想食餐好?《飲食男女》每日為大家示範三餸一湯